分类号:H21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 1000-5218(1999)-05-0001-0007 从我国的东北到西北,东起乌苏里江,西迄帕米尔高原,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不仅农村,甚至一些城市人家,都可见到有炕。(注:参看[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圣彼得堡,1906年,第32页;[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编,《盛京皇宫》,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作为一种经济实用,合取暖与煮饭为一的居室设备,特别为中老年人所喜爱,历时千百年,至今犹甚流行;在与我国相毗连的朝鲜,还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暖气炕(注:参看顾铭学等主编,《朝鲜知识手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年,“火炕”条。),直可以与西方的一些旧式建筑中的壁炉相比美。炕有多种形式,大致可分为三:一是在地上挖坑,其上铺板、下置煴火的板铺炕;另一种是用砖砌成的土台式炕床;再一种就是在室内地面下以渠道通烟火的地炕(注:参看唐祈、彭维金主编,《中华民族风俗词典》,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年,“居住器具”,第395—417页。)。在本文中,将不作这种造型的区别,通名之为炕。炕之为物及其名称虽然甚为习见,但似乎原非汉族所固有,而是从其他北方民族传入的。炕字在古代汉语中曾经有过多种涵义(注:参看《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炕”条。),到现代已几乎只剩下“北方的一种床”(注: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炕”条。)这一个解释了,而它的这一词义,也不是从来就有,而是后来添加上去的。 有关炕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 年)《水经注》卷六:“〔土垠县〕观鸡寺,寺内起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墍。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煴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这当是一种“地炕”或“火地”,但没有加以这类名称,显然当时使用不广,以后数百年间亦未再见有类似的记载。直到宋金时期,才又出现关于金国女真人中的炕的描述。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的一篇关于女真族的文章中说:“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汉语中表示“北方的一种床”的“炕”字,无疑由此而来,显然原为一女真语词。同书卷二十,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馆惟茅舍三十余间,墙壁全密,寝榻皆土床,铺厚毡褥及锦绣貂鼠皮大枕头等”,其中的“土床”当指炕而言。“炕”字亦开始见于当时的诗文中,如曾出使过金国的南宋范成大诗:“稳坐被炉如卧炕,厚裁棉旋胜披毡”(《范石湖集》卷二六);金刘仲尹《别墅诗》:“灶下旋添温炕火,床头剩买读书油。”(注:转引自《辞海》,中华书局,1948年,“温炕”条。)但“炕”字的这种用法,在当时和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似乎都还没有确定下来。范成大的另一诗:“邮亭逼仄但宜冬,恰似披裘坐土空”(同前引,卷十二)中的“土空”,大概亦指“土炕”;明方日升《韻会小
》谓“秦人呼土窟为土空”(注:转引自《辞海》,中华书局,1948年,“土空”条。),恐不足为据。金韩孝彦《篇海》中载有“炕”的异体“沆”。此字虽生僻罕见,但却形象地反映出了金代史料中所说“环屋为土床”,和后来满族的室内南西北三面呈匚形的“
(万)字炕”,或达斡尔族的“蔓子炕”。无论是“炕”或“沆”,在宋元时期都还使用不广,仍常被称之为“土床”或“土榻”,如陆游诗:“土床炽新炭,旃毳如胡羌”(《剑南诗稿》卷六十《短歌》);“荧荧地炉火,煮药土床前”(同上,卷六四《枕上》);“土榻围炉豆秸暖”(同上,卷六九《宿村社》)。元宋本《工狱》:“室有土榻,榻中空,盖寒则以厝火者”。(注:见成柏泉,《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选注》,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78页。 )这位元英宗时的头名进士,在下笔为文时,也没有用“炕”这个现成名称,而是详述这种土榻的构造。在元人杂剧中,常用“烧地眠,炙地卧”形容生活的穷苦,可见在元代,炕还仅用于贫寒人家,而且“炕”字经常被写作“坑”,如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俺孩儿每卧土坑披麻被,你可也争知?”;《项贾大夫谇范叔》:“则我这绵囤也似衣裳,坐不的红炉也那土坑”。(注:《全元戏曲》,第1卷,第570、659页。 )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那老儿,托着片席头,便慢腾腾放在土坑上”。(注:见《元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58 页。)甚至在近现代的一些著作中,有时也把“炕”字写作“坑”,如《痛史·丁酉北闱大狱记略》:“必令汝坐暖坑,煤炭馍馍毕岁无缺也”。(注:转引自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399页。)天嘏《清代外史》:“乾隆一朝,每岁于12月24日之夕,祀灶于坤宁宫。预在正室之坑上,设鼓板。后宫先至,弘历继至,坐坑上”(注:《清代野史》,第一辑,巴蜀书社,1987年第126—127页。)。聂士成《东游纪程》:“[朝鲜庆兴府]入公廨,进门即坑,席地而坐”(注:荣孟源编《近代稗海》,第1辑,第179页。)。《重修镇原县志》:“邑人以土墼之方而厚者支为床,谓之炕,亦作坑”,更迳直说明了“坑”字可假作“炕”。(注:民国二十四年兰州俊华印书馆铅印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4页。)这些用字不定的情况表明, 表示“北方的一种床”的“炕”字,不是汉语所固有的一个名词,而是一个译音用字,也就是说,“炕”是汉语中的一个外来词,可能出自女真语。 但是,我们在女真文的文献中没有见到表示炕之词(注:参看金启孮编,《女真文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只在女真人的后裔满族的语言中,才见到称炕为naq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