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提出 在西周青铜器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大簋、师永盂、格伯簋、散氏盘及最近出土于陕西长安县的吴虎鼎里,均见有“履”字。这些铜器铭文的内容都涉及土地转让,而其中的“履”字则有度量土地、踏定疆界之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铭文里“履”字的造形,都与人的头部、尤其是眉目有关,如散氏盘作:
字的下部为一侧身人形,中部为睁大的眼睛,上部则为眉毛。 对这些“履”字的释读,颇使古文字学者们费神,曾有“页”“眉”“堳”“湄”“竟”“过”“道”“还”“蔑”等十余种隶定法。后来经裘锡圭、李学勤先生的论证,学界才统一释作“履”(注:裘锡圭《古文字论集》第364至37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第68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散氏盘记载丈量土地时有下列数句: “履:自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 “履井邑田:自□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东一封。” “矢人有司履田:鲜且……。” “正履矢舍散田:司徒逆寅……。” 李学勤先生指出:这里的:‘履’字训为‘步’。古代田地是以‘步’为长度单位的,六尺为一步,长百步、宽一步为一亩,长宽各百步为百亩,即一夫之田。这里‘履’作动词用,是度量的意思。” 但是,表度量义的“履”字为什么要与人的眼睛有关而从“页”或从“眉”哩?这从文字学的角度是很难作出解释的。正如裘锡圭先生所指出:“履踏需要用脚,加趾形是容易理解的,(但)眉跟履有什么关系呢?” 二 宗教学、文化学方面的启示 1、“履”字具有“日光”义。 其实,这个疑难可以从宗教学、文化学角度得到启发。履字从页,许慎《说文》:“页,头也。”甲骨文里,“页”字象人跪地而突出其有眼有发之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古文页、
、首当为一字。页像头及身,
但像头,首像头及其上发,小异耳。”在这里,页、
、首所谓的头部,都是用“目”来表示的。这种以目来代替头部的现象在古文字里很普遍,如“见”字作
,两字均从目从人,目代表人头。 在古文字里,一些动物的头部也以目代替,如“鹿”字作
(盂鼎)。马承源先生主编《中国青铜器》指出:“商代早期兽面纹,最简单的仅有一对双目,而将其它部分都省略了。”(325页)贯穿整个殷代直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 盛行一种“目纹”,专家们认为这是动物纹样的简省。 在神话思维里,眼睛与太阳是互拟的。这在远古文化里是一个普遍现象,戴维·利明等《神话学》和W ·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等书均有论述。如,埃及神话中,太阳神何鲁斯的右眼为日,左眼为月;古印度天之主宰瓦如那,其眼睛就是太阳;古波斯光明之神密特拉的眼睛也是太阳。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如,烛龙为太阳神,《山海经·大荒北经》言其“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神乃明”。《大荒北经》又言夔龙“其光如日月”,而《庄子·秋水篇》陆德明《释文》引李颐谓夔龙“目光如日月”。《易·说卦》:“离为目,离为火,为日。”这种神话思维反映在古文字里,便是“日”与“目”常常互换,如“众”字,或从日从三人:
(师旅鼎)。 如此看来,金文“履”字的构成以“目”为中心,或从页从眉,似乎也应与太阳光芒有联系。 这一推论恰好可由商族立国之君“汤”又名“履”的关系中得到证明。《史记》裴骃《集解》:“禹、汤,皆字也。”司马贞《索隐》:“汤名履,《书》‘予小子履’是也。”众所周知,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有关联,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已论之颇详。“履”字的含义可由“成汤”的“汤”字中得到解释,而“汤”正好有“日光”义。我们曾在一篇小文里论证,殷先公取名都与日光有关,(注:江林昌《楚辞中所见殷族先公考》,《历史研究》1995.5。)而“汤”字与太阳的关系尤为明显。 “汤”字从“水”从“易”。而“易”字有日出天晴之意。试比较下列两条卜辞。《续编》6.11.3: 乙未卜,翼丁酉
伐,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