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语法通常把语法学分为形态学(morphology)和句法学(syntax)两大部分。形态学研究的是关于词的语法类别的问题,包括词的变化和运用词头词尾构成不同类别的新词两部分内容。 对于汉语中词的形态,中国语法学界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解说。解放前,中国学者一般都接受西方某些语法学者的观点,认为汉语是无形态的词根语。解放后,自从苏联汉学家康拉德提出汉语有形态的说法后(康拉德,1954),中国大多数学者又认为汉语是有形态的。50年代的那场词类问题大讨论,其成果之一就是语法学界对汉语形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挖掘出不少被人忽视了的汉语的形态。这些形态包括下面两种: 1.重叠:看——看看热闹——热热闹闹 2.附加:其中又包括三种: A加前缀姨——阿姨师——老师物质——反物质 B加后缀我——我们石——石头桌——桌子 C加中缀胡涂——胡里胡涂拿出——拿得出 关于上述两种词的形态,语言学论著中多有论及,而且认识也比较一致,本文不再赘述。至于汉语中存在的另一种词的形态——内部屈折,尚无人做过完整论述。与西方语言比较,汉语中词的内部屈折不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表达的语法意义方面明显不同,挖掘汉语这些语言现象,深入探讨其表达的语法意义的特殊性,对于准确地理解汉语的特点,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汉语词的内部屈折 内部屈折(internal flexion)是词形变化的一种,指用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换方式构成语法形式的一种语法手段。语音变换可以是元音,也可以是辅音,在有声调的语言中还可以是声调。闪语系的诸语言中广泛使用这种手段,如阿拉伯语的词中只有辅音是固定的,元音可以变换,并用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有的语言并不广泛使用这种手段,如英语中有几个名词用元音的变化构成复数的语法形式: foot[fu:t]——feet[fi:t] tooth[tu:θ]——teeth[ti:θ]goose[gu:s]——geese[gi:s] 还有的动词利用辅音的变化来表示时态的变化: spend——spentlend——lentbuild——builtmake——made 汉语则主要利用声调的变换这种内部屈折表示某些特定的语法意义,如陕西商县方言,用声调的变换构成人称代词的数的语法形式:
内部屈折必须是利用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换所构成的语法形式;而且这种语法形式,必须表达某种特定的语法意义。根据内部屈折的定义,我们对普通话和山西方言进行了研究,发现汉语中存在的内部屈折,还包括以下几种: (一)利用音长和声调的变化构成的内部屈折 山西万荣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的区别就是通过改变音长和声调表示的:
(二)利用韵母的变化构成的内部屈折 山西霍州方言的“小称变韵”就属此类。所谓小称变韵,是指表示一般物体时用基本韵母,而在表示小的物体时,用的是另一套韵母,即小称韵母的语言现象(田希诚,1992)。如“木锹”的“锹”韵母是
斜杠前表示的是一般物体,用基本韵母,斜杠后表示较小物体,韵母变成小称韵母。 (三)利用改变韵母又改变声调的复合方法而形成的内部屈折 山西洪洞方言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就是利用这种复合变音法来显示的(乔全生,1996):
第一二人称的单复数变化用的是词的内部屈折,其中包含了韵母的改变和声调的改变,第三人称的单复数变化用的是内部屈折和附加法的结合,这种内部屈折是源于“我家”、“你家”的合音,第三人称的合音尚未完成。 (四)利用声调的变化构成的内部屈折 有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显著特点。在汉语方言中,利用声调变化构成的内部屈折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常见。如山西永济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变化:
普通话和山西方言在表示词的事物义和动作义对立时,都有利用声调的变化来表示词性改变的内部屈折形式。 普通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