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特有词语:新加坡社会写真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惠迪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顾问

原文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华族是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民族,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本文所谓“华语特有词语”,是指新加坡华语中有一些普通话词汇中所没有的词语。从某种意义上说,透过这些颇具特色的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我们可窥见新加坡社会的风貌、社会生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从而为我们了解新加坡,提供一个新视角。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最活泼的部分,也是变化最快、最大、多姿多彩的部分,因而备受语文工作者瞩目。中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我们的社会语言学当然应当而且可以研究语音、语法的变化,但语义的变化更值得我们探讨,因为语义的变化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化。”(注:《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第9页,语文出版社(北京)1988年版。)华族是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民族,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可能产生一些当地特有的词语,新加坡也不例外。新加坡华语词汇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有一些普通话词汇所没有的词语,即笔者所谓“特有词语”。的确,从富有创意的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中,我们可以窥见新加坡社会的风貌、社会生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华语特有词语是新加坡社会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新加坡社会的写真。

      一、社会结构形态独特

      新加坡政府是民选的政府,依法换届举行大选,是新加坡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全国划分成24个选区(9个单选区,15 个集选区)。社区由“社区发展理事会”(社理会)或“市镇理事会”(市理会)管理,基层则有隶属于“人民协会”(人协)的“居民委员会”(居委会)、“民众联络所”(或“民众俱乐部”)、“公民咨询委员会”等。

      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所以全国政区不像一般国家那样设有省、市、县等行政单位。可是,有“市长”之设。对此,外国人就很想了解个究竟。

      1997年3月29日,马林百列(Marine Parade)社区发展理事会和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社区发展理事会同时成立。1997年11月22 日,宏茂桥—静山社理会、新加坡中区社理会和东北社理会同时宣告成立。当局把马林百列和丹戎巴葛社理会的行政首长正式定名为“市长”(前此曾称为“镇长”)。“市长”一词在形式上跟中国大陆和台湾相同,实际含义却不一样。新加坡的“市长”是英语Mayor的对译, 所管辖的只是一个社区,而不是整个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宏茂桥—静山、新加坡中区和东北区三个社理会的行政首长却叫“主席”,是英语Chairman的对译。

      还有个令人瞩目的职称词语是“资政”。新加坡的国家领袖,在总统、总理之下还有“内阁资政”之设。“资政”原为中国古代官职。新加坡的“资政”英文是Senior Minister,原译“高级部长”, 后改为“资政”。这一更改可能是参照中国台湾的做法,是一种荣誉职称。

      笔者认为,作为职称,“资政”比“高级部长”好。“资政”既可用于面称,也可用于背称,“高级部长”只能用于背称。其次,“资政”更加中文化。历史词赋予新含义,古为今用,不失为一种创造。

      因政区划分和职位命名而产生的一些特有词语,使外国人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国家社会结构形态的独特之处。

      二、政府组屋美轮美奂

      新加坡从自治以及后来独立建国以来,人民行动党政府一直致力于住房建设。“组屋”就是政府为人民所建造的住宅,“组屋”有一房式、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五房式、公寓式、中等入息公寓、执行共管公寓。申请各种类型的组屋,主要是以家庭收入为标准,入息高的人,不可申请售价便宜的小型组屋,反之亦然。政府建造组屋都给予津贴,因此售价比地产商所建造的房子便宜。现在,大约有87%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组屋区”里。“组屋区”是由若干幢楼房组成的,而若干个“组屋区”又组成一个“新镇”。在新镇里,学校、巴刹、商店、银行、电影院、诊疗所、体育场、游泳池、熟食中心、超级市场、巴士转换站(大型的公共汽车倒车站)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新加坡所谓“组屋区”大体上相当于中国大陆的“新村”或“小区”,或者香港的“屋村”。

      地产发展商或私人所建造的房子有“共管式公寓”、“独立式洋房”、“半独立式洋房”、“排屋”、“聚落式排屋”、“共管式排屋”等。

      人们的住宅形式大同小异,但是名称却不尽相同。新加坡的称说法跟中国大陆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概念,中国大陆还是改革开放后引进的,如“共管式公寓”。最值得新加坡政府引以自豪的是为人民建造了大量的组屋,解决了人民的居住问题,而新加坡人的居住条件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某些发达国家难望其项背的。人们从以上这些跟居住有关的词语中不难看出这一点。

      三、买车用车代价高昂

      凡到过新加坡的人,都称道新加坡交通顺畅,极少堵塞。如果你想了解个中原因,新加坡人就会告诉你,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全世界最高的。

      保持交通顺畅,控制汽车数目增加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为此新加坡政府实施“拥车证”制度。所谓“拥车证”,就是购买各种类型汽车或摩托车的凭证,也叫“购车证”。凡需购买新车者,都必须在规定日期内按照当局所划分的组别,用投标方式申请“拥车证”。由于货币、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很不景气,因此1997年12月份的“拥车证”标价全面下降。有的组别的标价跌了1 万2646 新元。 即使如此, 一辆1601cc -2000cc的轿车,中标价格仍需6万4100新元(约合3万7000美元)。付了这么一笔钱,得到的不过是一张买车凭证,而这笔钱在不实行“拥车证”制度的国家或地区可以买一辆新车了。新加坡人对实施“拥车证”制度虽有微词,但是这个制度从1990年5月实行以来,已经9年了,在没有推出更好的办法之前,这个制度将延续下去。“拥车证”每个月投标一次,人们也就每个月议论一次。要买新车,少不了“拥车证”;用了10年的旧车要继续使用,也得更新“拥车证”。因此,“拥车证”成为新加坡家喻户晓的词语,也是个典型的新加坡特有词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