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音系学的声调表征理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秋武 北京师范大学 通讯地址:100871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原文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声调是声调语言的重要韵律特征之一,对声调进行形式描写和表征是生成音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外生成语言学界对此非常重视,并提出了各种表征声调的音系描写理论。本文试图从声调表征的几个方面对这些理论进行概括说明,使读者了解这些理论的表征方法和特点,推动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声调表征是近年来生成音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早期生成音系学声调研究的重点在于把变调规则公式化,从变调规则的公式化转向现在对声调的表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在的生成音系学家普遍认为变调规则所采取的形式是声调充分表征的自然结果(Chen,1996∶22)。Yip (1995∶477)提出创立声调表征理论的标准是:(1)它能概括自然语言的对立声调和自然类所有而且独有的特点,(2 )它可以自然地表述声调的音系规则和历史演变。

      最早在生成音系学框架内对声调进行系统表征的是Wang(1967),之后有Woo (1969)。可以说这两人是用区别特征矩阵线性表征声调的代表。Goldsmith(1976 )在研究非洲语言的声调问题后提出声调与音段应分属不同音层的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 Yip (1980 )首先将Goldsmith 提出的这一非线性音系学理论全面运用到汉语声调分析之中,提出了声调的非线性表征模式。继之,声调表征理论在Yip(1989 ),Hyman(1986,1993),Bao(1990),Duanmu(1990,1994)等中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了能更好了解生成音系学声调表征理论,促进汉语的声调研究,本文拟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声调表征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二、调级的数量与平调的音系表征

      在介绍表征平调方法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语言里到底最多有多少具有区别意义的平调级?Maddieson(1978 )提出“一种语言的声调可能有多至五个调级的对立,但不可能再多了”(见中译文253页),并指出某些语言里确实有五个调级。但郭锦桴(1993∶120 )指出,从他们所掌握的汉藏语言材料看,“平调调高的区别最多分为四级,尚未发现有五级调高”。Wang(1967)对世界上各种声调语言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实际语言中五级平调极为罕见,并认为五级音高是音高等级的最大值。而Hyman(1986)列举了几种语言里平调的数量, 指出至少有四级平调需要表征。Yip(1980,1989 )提出表征四级平调的特征架构模式,认为四级已足够进行音系分析。目前,语言里有四个对立的调级已为语音学家普遍接受,对语言里有没有五个调级尚不能达成一致的看法,但也不能否认五个调级的存在。

      Wang( 1967)和 Woo(1969)提出了表征五个调级的特征系统。Wang(1967)在所提出的七个二元区别特征体系中有三个是用来表征平调:[±高](high),[±央](central),[±中](mid)(注:除这三个表征平调的区别特征外,还有四个区别特征:[±曲],[±升],[±降]和[±凸]。)。据此,五级平调可以表征为:

      (1)

      11

      22

      33

      44

      55

      高 ---++

      央 -+++-

      中 --+--

      (注:这里的数字表示的是Chao(1930)所使用的五度制标调的调高等级,1是最低调,5是最高调。)

      Wang(1967)的声调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他第一次将汉语的声调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用当时只用于分析音段的区别特征理论分析声调,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声调跟音段一样也可以用二元对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这大大促进了声调的音系分析和解释。

      Woo(1969)的声调特征体系酷似Wang(1967)的特征体系。 她认为曲折调是平调序列,因此她的体系中没有曲折特征,只有表征平调的三个区别特征,即[±高](high),[±低](low )和[±调节](modify)。这样,五级平调可表征如下:

      (2)

      11 22 33 44 55

      高 -

      -

      -

      +

      +

      低 +

      +

      -

      -

      -

      调节-

      +

      -

      +

      -

      Yip(1980)将非线性自主音段音系学的理论用于分析声调, 提出了声调表征模式,所使用的是分属于两个独立层面的两个二元特征:即将整个音高域分为两半的调域特征[±上部性](Upper )和把上下调域分别再分为两半的调高特征[±高调](high),Yip(1989 )接受Clements(1985)和Sagey(1986)提出的特征架构理论, 又对她的这一声调表征模式进行了修正,提出调域特征与调高特征之间应是一种有层级的支配关系,并根据Pulleyblank(1986)的建议, 把[高调]改称为[提升](raised)。Yip的声调表征模式可表示为:

      (3)

      

      这里,调域与调高这两个二元特征相互组合可产生四个平调级,即:

      (4)[+上部性],[+提升][+提升]

      [+上部性],[-提升][-提升]

      [-上部性],[+提升][+提升]

      [-上部性],[-提升][-提升]

      Bao(1990)提出的声调表征模式也可产生四个平调级,但Bao指出,既然声调在语音上是由声带完成的。那么可以认为声调架构是喉特征架构的下属结构。因此Bao 提出使用两个喉特征[紧]和[松]分别表示调域和调高。喉特征[紧]表示声调的音高层次,喉特征[松]表示声调在载调单位上的表现情况。他的声调特征架构见图(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