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 引言 《切韵》的开口一等重韵(蟹摄的咍韵、泰韵和咸摄的覃韵、谈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反映形式,在南方方言中更多有一字文白两读甚或三读的现象。丰富的共时歧异现象为观察方言音韵层次的时间先后提供了窗口。我们同意,共时音系可能是不同时间、不同方言音韵系统的叠置,这些不同音韵系统的音类分合关系可从共时系统的文白异读中推出:有文白异读的韵类是不同音韵层次上韵类读音不同的反映,没有文白异读的韵类是不同音韵层次上韵类读音相同的反映。也就是说,有文白异读的韵类中白读一般反映较早的、本地的层次,文读反映较新的、外来的层次。没有文白异读的韵类的读音则既是较早的本地的层次的读音,也是较新的、外来的层次的读音。因而综合考虑没有文白异读的韵类的读音与白读或文读的音同与否,可以得出不同音韵层次的音类分合情况(参看王洪君,1985;张光宇,1989)。本文拟从上述角度出发观察汉语各大方言一等重韵的各种反映形式,归纳各方言各个音韵层次上的韵类分合类型,再将这些类型与有文献记载的北方方言不同时期的韵类分合情况加以对比,以期对南方方言各层语音从北方方言分裂出去的时间作出大致的推测。由于开口一等重韵在许多方言中都跟同摄开口二等韵有韵类合流的交涉,因而本文的描写总是围绕开口一等重韵彼此间的分合及其与二等韵的分合而展开。 根据我们的观察,《切韵》开口一等重韵在现代方言中的反映形式可以分为五大类型:(1)闽方言,(2)吴方言、赣方言、徽州方言(下称“徽语”),(3)粤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粤、 湘/客家又可分为两个次类),(4)晋中和吕梁方言(下称“核心晋语”), (5)除上面提到的若干小片方言外的北方方言(下称“北方方言”)。 五大类型开口一等重韵的音类分合关系可大致用以下表格说明: 一型
二型
下面分章具体介绍各类型的特点。每一类型之下先说明其韵类分合的总格局,再具体说明所用具体方言点的材料和我们的分析。 一 闽方言 第一类型(闽方言)的特点是,白读层中咍/泰、覃/谈在所有声母(见系与非见系)后都有对立,且蟹摄、咸摄的韵类分合不相平行。蟹摄的层次更为复杂。蟹摄有文读、次早的白读(下称“白读[,2]”)、更早的白读(下称“白读[,1]”)三个层次,咸摄只有文白两个层次。蟹摄的白读[,1]层次中,咍/泰/皆佳各自独立,呈三分格局,白读[,2]层次则是倾向于泰/咍皆佳两分格局(各点情况不尽相同,详见下)。是咍并入皆佳而不是泰并入皆佳,是闽南方言白读[,2]的特点,与汉语其他方言很不相同。最新的文读层咍泰皆佳并为一类,同北方方言。闽南咸摄的白读层大致相当于蟹摄的白读[,2],呈覃/谈咸衔的两分格局,谈并入咸衔是与汉语其他南方方言一致的,但所有的谈韵字不分声母条件都并入咸衔,又是闽方言独有的。文读层覃谈咸衔并为一类,与北方方言同。以上韵类分合关系可用下表表示,表中注音为分类最细的泉州音。
〈注〉咸衔的i、iam只在见系声母后出现。 以上韵类分合关系较好地保持在闽南方言各点中。其中白读韵类所辖字较少,已不能覆盖表中所列的中古音韵条件。闽南各点哪些白读韵类辖有哪些字相当一致。闽东、闽北与闽南的差别比较大。 我们选择了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潮安、文昌五点与闽东的福州、闽北的建瓯点来作比较。我们将按下面的次序介绍各点情况:先蟹摄,再看咸摄。先看各点的韵类分合情况,再看各点的韵类所辖字的情况。 闽方言各点蟹摄一二等韵的韵类分合关系如下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第一层上,闽南、闽东是完全一致的,建瓯没有保留这一层。在第二层上分歧较大:闽南各点都有咍[,白2]向皆佳归并的倾向。仅有的区别在泉州、潮安、文昌的咍[,白2]与皆[,白 ]佳[,白]没有完全合流,而厦门、漳州完全合流了。福州的咍[,白2 ]则完全没有与皆佳合流的倾向,呈咍/泰/皆佳三分格局。建瓯与闽南差别也很大。建瓯的咍[,白2]与泰同音。呈咍泰/皆佳两分的格局。综合各点在该层次上的不同表现(福州
≠ai)可以推想,厦门的咍[,白2]并入皆佳大约不是闽语的共同底层的特点,也不是闽语后来的共同变化,而是较后层次上闽南方言的特殊演变。第二层次上闽南、闽东、闽北已经开始分化,但在最早的白读层上它们还是相当接近的。(另外,厦门、漳州、泉州的皆[,白] 有一字读如泰[,白] 而潮安、文昌没有这种现象。不知厦门等地这一字音是不是反映古闽语中皆与佳的区别?证据不足,姑且先存疑。) 下面请看厦门话有关韵类的所辖字。 厦门 咍[,白1] i 苔[,青]~戴~[,帽]在腮鳃 ui 开 咍[,白2] e 胎戴袋赛灾 ue 改唉 皆[,白]佳[,白] e 斋/奶差[,出]~债洒寨(/前为皆 韵字,/后为佳韵字,下同) ue 挨界疥/稗买卖钗街解~[,开]鞋蟹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