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提升理论评介

作 者:

作者简介:
牛保义 河南大学外语系 通讯地址:河南大学外语系 邮编475001

原文出处:
当代语言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什么说讲各种语言的人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使用不同的语法结构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呢?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法语意大利语系的诺德·兰姆布勒稀特(KundLambrecht )教授在《信息结构和句子形式》( Knud Lambrecht,1994.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Topic,Focus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DiscourseReferen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 xvi+ 387)一书中,探讨了句子结构和这些句子使用的语境及超语境( extra-linguistic context)之间的关系, 发现句子结构反映了说话人在讲话时对听话人的知识及认知状态(addressee's state of knowledgeand consciousness)所作的假设和推断(assumption)。 在信息结构里说话人的假设和推断与抽象的句子结构(formal sentencestructure)之间的这种关系受语法规则和习惯的制约。 全书共六章:导论、信息、话语指称的心理表征、主题、焦点和结论。在第四章主题(pp117—205)第四节里,作者论及了主题和指称的心理表征,提出了“主题提升”(topic promotion)的理论、手段及语用意义。这里,我们打算对Lambrecht的主题提升理论加以评介。

      1.定义

      我们先对主题提升理论有关术语的定义给以说明。

      1.1 主题(topic)

      Lambrecht(1994:131)认为, 如果一个命题表达的信息与一个指称有关或者是为了增进听话人对该指称的了解,这个指称就可以被认为是该命题的主题。如果一个句子表达的命题从语用上可解释为与某一成分(constituent )的指称有关,

      这个成分就是主题语(topicexpression)。Lambrecht把主题分为句子主题, 小句主题和话语主题。这里所说的主题是指句子主题和小句主题。句子的主题是句子命题所论及的内容, 与句子的主语不完全等同, 因为在主题化(topicalization)的句子里,非主语成分(宾语、状语等)也都可以成为句子的主题。句子的主题常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子谓语动词之后,因为句子的主题的作用不是指明主题的指称(announcing

      thetopic referent ), 而是表明命题的论题(an argument

      in

      aproposition)。这里我们可以看出,Lambrecht的主题概念不同于赵元任(1968:70)的“主语主题等同说”, 布拉格学派的“句首成分说”(the first element in a sentence)(Halliday,1967;Fries,1983),切夫的“场境空间说”( scene-setting expression,a spatial,temporal or individual framework,Chafe,1976)和Dik 的“主位述位说”(即主题是谓语的一部分 a constituent of the predicationproper,Dik,1980:10)。在Lambrecht看来, 主题关系就是指称和命题之的关系,主题就是表明命题论及的实体(entity)。

      1.2 指称(referent)

      Lambrecht认为,指称即语词(linguistic expression)表达的实体和事态(entities and states of affairs )。 在一个话域(discourse register )里, 语词表达的实体和事态为谈话者所共有(shared),这类指称就叫作话语指称(discourse referent)。话语指称可以是实体或命题,

      后者又可叫作“命题指称”(propositionalreferent)。话语指称在句子里属于论题(argument)范畴,常由名词、代词、副词短语和限定性以及非限定性的分句来充当。

      1.3 心理表征

      话语指称的心理表征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怎样凭借某一特殊场合的背景知识处理说话人的话(语词指称)所作的估计和推断,是对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大脑认知状态的估计和推断(Lambrecht 1994:77-79)。在交际过程中,话语里语词指称的内容一些是听话人知道的,可以辨识(identifiable )的,

      一些是听话人不知道的,不可以辨识的(unidentifiable)。说话人希望能对听话人头脑里无表征的或者是听话人借助语言环境(上下文)还不能够知道的某些实体作出估计和推断,进而用语词把这些实体表现出来,让听话人根据上下文能推断出这些实体的指称。通俗来讲,也就是把话说得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Lambrecht 的信息结构研究不仅关注语词内容和抽象的命题内容,而且还涉及这些内容的信息传递方式。

      1.4 激活(activation)

      Lambrecht所说的“激活”来自切夫(Chafe,1974,1976,1987 )。人的头脑里贮存大量的知识或信息,这些信息能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或者说被激活的——只是很少一部分。Lambrecht 没有对激活这一概念作出具体的定义, 我们将其所述概述为:激活是一种心理状态(mental state),在讲话时能成为说话者注意焦点的信息。因为信息传递不仅包括知识(knowledge)还包括意识(consciousness),所以,激活的信息也就是指听话人凭借自己的知识在谈话时能意识到的信息。信息的激活状态有三种情况:激活(active)、半激活(semi- active,accessible)和未激活(inactive)。激活信息是指在一特定时刻可以引发出来(can be lit up )的信息, 为意识的焦点(focus ofconsciousness )。半激活信息是指存在于人们的末梢意识(peripheral consciousness)中,人们对其有背景知识,但没有直接成为人们意识的焦点。

      未激活信息是指存在于人们的长时记忆( long-term memory)中,既非人们的注意焦点又非处于激活边沿的信息。在信息结构里,激活指称大多用非重读代名词来表达;未激活指称大多用重读的名词词组来表达。由此可见,话语指称的激活状态与音强和词汇长度有关。

      与激活指称相比,

      未激活指称需要较强声响(higheracoustic intensity)和较长的词汇(一般名词的构成比代词长)建立新的指称表征。半激活指称有三种情况:从激活状态到半激活状态的指称,根据认知图式或框架(cognitive schema or frame )可以推知的指称,凸现在语篇外部世界的指称(salient presence in the text-external worl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