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8年8月的应用语言学研讨会上, 我提交的论文《关于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几点理论思考》,对语料库的建设进行了反思,在回顾多年来语料库建设的成就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的基础上,对于第三代语料库的建设,特别是面对下一个世纪的超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从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想法,其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思路是提出了语言的“流通度”的概念,以及流通度的内涵和基本计算公式。(注:张普《关于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几点理论思考》,《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 本文想就流通度与语感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关于语感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感? 迄今为止,语感是语言学界使用频度较高但是又琢磨不透、难于界定的一个术语。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乃至《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竟然均未收录“语感”这样的词条。《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语感”,解释为:“对语言的感觉”,并且引证朱自清《〈文心〉序》和陈原《社会语言学》为例。《现代汉语新词典》(刘文义主编)对语感的解释是:“对语言符号的直觉、感受及理解”。 我们检索了最近10年来的主要语言学刊物及学报,得到论述“语感”的论文26篇,这还不包括此前论及“语感”的名家的著述,如:朱德熙(1980)和吕叔湘(1985)中都谈到语感,邢公畹则在1981年发表《论“语感”》的专文。 最近一二十年,不仅是语言学界,哲学、思维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都有人对语感、语感能力发生浓厚兴趣。在语言学界,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语感、语感能力进行了界定、分类、描述等研究。尤其是语言教学领域(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对于语感的性质、语感能力的训练、语感能力和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关系以及语感在语言(文)教学中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都有探讨。无论围绕着语感和语感能力有多少争论,但在下述几方面应该说已经有了比较统一的看法: 1.语感是操某一种语言的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于这种语言的运用的正误、优劣、常殊的一种直觉(intuition)能力。 2.语感是一种综合的语言直觉能力。它包括对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许多方面的敏感的直觉能力。 3.由于个人的文化素质、生活环境、交际范围、阅读领域、活动空间等各不相同,人们的语感能力千差万别,但是操同一语言的民族总有共同的语感和语感能力,否则就无法进行交际。 4.语感能力也是一种语言能力,广义的语言能力可以也必须包括语感能力。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而语感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语感能力是对听说读写这种语言运用(performance )起监控作用的一种语言审析能力。 5.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语感可以通过语言教学实践来培养和训练。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培养和训练语感的宝贵经验与方法(例如“涵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有语感训练的道理在其中。 总之,语感是客观存在的,语感是重要的。在语言教学中,过去对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较为重视,而对语感这种语言监控能力研究不够。 二 关于语感的量化 既然语感是一种重要的客观存在,并且需要加强研究,那么我们能不能对语感进行量化的研究呢?能不能使得语感可计算呢? 我们从计算语言学的角度对语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目标。当然,实现语感量化和可计算,其更进一步的目的是为了让电脑模拟人的语感,或者说赋予电脑以语感,使电脑获得语言的监控能力,从而具备语言的自学习、自反馈功能。 语感是对语言运用的正误、优劣、常殊的一种直觉,或者说是对表述得正确不正确(即“信”)、顺畅不顺畅(即“达”)、恰当不恰当(即“雅”)的一种直观的认识能力与审析能力。语感是一种“度”,一种“分寸”。实际上就是对信达雅的程度感,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因此,语感一定是可以量化的,可以计算的。一种语言事实能不能“被理解”、“被认同”和“被传播”,通常是看其“能不能说”。而“能不能说”主要靠的是个人的“语感”,个人的语感则与对话双方的许多背景因素有关,甚至连职业、职务、年龄、性别、性格、品德、情感、阅历等也可能对人们的语感有影响。因此,可以认为,原则上没有也不大可能有语感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其语感在不同时期也可能会有所变化。 当然,操同一语言的不同的人,其语感和语感能力还是有强弱之分的。所以有的人表达起来“伶牙俐齿”,有的人则“笨口拙舌”,有的人领悟起来能够“举一反三”,有的人则必须“冥思苦想”。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语感的差别称为“差别语感”,用C来表示。 “差别感”C是一个变数, 它随着不同人的语感和语感能力强弱的变化可大可小,同一个人的“差别感”也随着影响语感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差别感”是语感和语感能力中的动态部分,是一种动态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