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汉语的比拟式是表达两物或两事之间有相似关系的结构, 前面一般有像义动词如“如、似、像”之类,本文用D表示; 像义动词后面的成分是喻体,可以是名词、动词、短语、句子等,本文用X表示;X成分后面有时附上比拟助词,如“然、似的”等,本文用Z表示, 有时不用比拟助词。本文只讨论后附比拟助词的比拟式,把前面有像义动词的“D+X+Z”式称为全式,把前面没有像义动词的“X+Z ”式称为简式。以现代汉语为例: 全式:D+X+Z 像花儿似的│像飞似的 简式:X+Z 花儿似的│飞似的 现代汉语中用法跟“似的”相似的“一样”、以及在近代汉语中常用的“一般”尽管出现在比拟式中比拟助词的位置上,但它们跟“似的”不太相同,其实词义并未消失净尽,故本文除连类而及之外,暂不讨论“一般”“一样”之类。 1 先秦 1.0 先秦的比拟式都是全式, 比拟助词常见的有“然”和“者”。(注:先秦两汉例句多采自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78年版),唐宋例句有一部分引自李思明(1998)《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总第35期),恕不一一指出。) 1.1 (A)D+X+然 (1)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礼记·大学》) (2)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孟子·告子下》) (3)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庄子·达生》) (4)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孟子·公孙丑下》) (5)木若以美然。(同上) 1.2 (B)D+X+者 (6)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 (7)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从句法功能来看,先秦的比拟式在句中一律充当谓语。从语法意义上看,用“然”和用“者”似不完全相同。“D+X+然”式主要表示比喻和比拟,如例(1)—(3);但同时又有表示一种疑似判断语气的,如例(4)“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夫子好像有不快的表情似的), 例(5)“木若以美然”(棺木好像太华美了似的)。再看“D+X+者 ”式,例(6)“一似重有忧者”(好像有深重的伤悲似的),例(7)“似不能言者”(像是不会说话似的),其语义虽然也有比拟成分,但其侧重点却在不肯定的判断语气,其像义动词大略相当于副词“似乎”。 2 两汉 2.0 两汉的比拟式跟先秦基本相同,但已出现了简式。 2.1 全式:(A)D+X+然 (1)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史记·苏秦传》) (2)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汉书·贾谊传》) 偶然见“D+X+焉”式: (3)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 (《史记·封禅书》) 有人认为“焉”实为“然”字之音借。 2.2.1 全式:(B)D+X+者 (4)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传》) (5)于是公子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信陵君传》) 2.2.2 简式:X+者 (6)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史记·游侠传赞》) (7)玄成素有名声,士大夫多疑其欲让爵辟兄者。 (《汉书·韦玄成传》) 简式二例皆可补出像义动词,例(6 )“言语不足采者”犹言“言语似不足采者”,例(7 )“士大夫多疑其欲让爵辟兄者”犹言“士大夫多疑其似欲让爵辟兄者”,因此把“X+者”看做是“D+X +者”简略了像义动词是合适的。 两汉时期的比拟助词“然”和“者”的语法意义,似有分别,“然”表示比喻和比较(例1—例3),“者”表示不定判断语气(例4 —例7),而在先秦文献中“然”可以兼表比拟与判断。 两汉的比拟式不论是全式还是简式,均在句中充当谓语,与先秦同。 3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馨”,只有全式,做谓语: (1)冷如鬼手馨。 (《世说新语·忿狷》)(注:《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2)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世说新语·文学》) 馨,段玉裁考证其为“
”字之音借。《说文解字》:“
,声也。从只,甹声。读若馨。”段注云:“谓语声也,晋宋人多用馨字,馨行而
废矣”。所谓“语声”,即语助词。“馨”在南北朝时期多做指代词词缀,如:正自尔馨(《世说新语·品藻》)│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世说新语·文学》)│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世说新语·方正》)│王文开那生如馨儿(《世说新语·容止》刘注引《语林》),“尔馨、如馨”义犹如此,为样态指示词。词缀“馨”用在短语后面进入比拟式而成为比拟助词。不过“D+X+馨”的用例很少, X成分目前也只见NP而未见VP,这说明比拟助词“馨”的使用范围和语法功能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