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1997a一文中对中国大陆1950—1990年这40 年间的汉语音韵研究情况作了简明的评述。其后,台湾学者向惠芳、郭雅玲、王燕卿(1996)又对大陆地区1991—1995年的汉语音韵研究作了评价,内容颇为全面。下文则拟对近三年(1996—1998)中国大陆的汉语音韵研究情况作一评价(注:由于篇幅的限制,海外学者在中国发表的论文除一篇外均不在评述之列;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音韵学论著因资料不能全面看到,亦暂不评述;大陆学者在海外和台港地区发表的论著除个别外亦暂不论及。)。 以什么样的框架来写音韵学的述评论文,反映了作者对汉语音韵学的学科体系的研究和理解,在1997a文中笔者曾分成13 个方面加以评述,现在我的想法有所改变,认为应按照笔者所定的汉语音韵学学科体系框架(冯蒸1988),即:总论、分论(音理篇、音史篇、资料篇、音韵学史篇)、方法论三大部分,其中分论内又包括4 个独立单元分别加以评述。此中音史篇和资料篇的有关研究有时分界不甚清晰,大致说来,历史音韵的专题研究应划归音史篇,以某专项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可划在资料篇内,但实际上二者内容时有交叉,如某项资料的某个专题研究应何所归属,就很令人踌躇不定,本文暂一律归在音史篇内。资料篇则仅限于对音韵资料的文献学考订和解释。 1.通论与工具书 近三年出版的通论书主要有1.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2.曾运乾《音韵学讲义》(中华书局,1996);3.胡安顺《汉语音韵学通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沈祥源《文艺音韵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5.李申、刘利、聂振欧的《音韵答问》(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等。杨剑桥书共12章,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四章:1.现代汉语音韵学的诞生;2.《切韵》音系的研究;3.上古音的研究;4.近代音的研究。此部分可以看作是一部现代音韵学史。分论部分共分8章:5.《切韵》的性质及其音系基础;6.中古汉语的重纽问题;7.中古汉语的唇音字问题;8.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9.中古舌齿音声母的上古来源;10.上古韵部的分合问题;11.上古汉语的声调;12.近代汉语的唇音合口问题。此部分是对现代音韵学上重大专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本书是一部高起点的有特色的音韵学通论书。曾运乾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宋元明清之等韵学”,下分6章;第二部分“广韵学”,下分6章;第三部分“古纽及古韵学”,下分9章。不但对各部分的基本内容作了深入的介绍, 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曾氏是近现代著名汉语音韵学家,他的《广韵》51声类说,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古韵30部说,都对音韵学有重要贡献,一直受到汉语音韵学界的推重。他的讲义虽学界闻名已久,但迄今未能正式出版,此次由其受业弟子郭晋稀先生整理公开出版,确为嘉惠音韵学界之一盛事。胡安顺书共分四编12章:第一编绪论;第二编正论上——中古音;第三编正论中——近代音·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第四编正论下——上古音。本书从基本内容、研究概况以及难点、重点等角度对汉语音韵学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对《广韵》的声类和韵类、上古音的声调、阴阳对转、因声求义以及古入声字的辨认方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沈祥源书则把音韵学与文艺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也可以看作是音韵学应用的一个方面。 重要的工具书有:1.李葆嘉《广韵反切今音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2.李行杰主编《说文今读暨五家通检》(齐鲁书社,1997);3.《汉文典[修订本]》([瑞典]高本汉著,潘悟云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李葆嘉书选择了在中古反切系统中公认具有代表性的《广韵》反切作为对象,把它们的今音用汉语拼音字母一一标注出来,同时还标注纽、韵、呼、等、调等中古音的各要项。条目的编排以反切上字的今音为序,并附有《反切上字部首检字表》。读者只要一编在手,既可查知《广韵》反切的今读,又可查知各字在中古的音韵地位及古音构拟。本书的作用有三:一是为以反切注音的旧辞书持有者提供查找字音的根据;二是为学习汉语音韵、掌握汉字中古音提供帮助;三是为古代汉语字典、词典编纂时中古反切和今音标注提供准绳。李行杰书将大徐《说文》的正文9430个,重文1279个,徐铉新附字403个,共1万余单字一一标出今读。注音主要依据《广韵》,适当参考《集韵》,按照语音演变规律,折合成今音。同时分别注出各字在大徐《说文》(陈昌治刻本)、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五书的卷页数。高本汉的《汉文典[修订本]》是一部在音韵学界久负盛名的著作,此书形式上是一部形音义兼备的古代汉语字典,但本书的价值首先在音韵方面,高氏对所收字的所有字音严加审辨,从而确定从上古到中古到现代的读音;其次,高氏一方面从文字学的角度诠释汉字的结构、字义,又从训诂的角度,严格选取只见于汉代以前文献的词义,使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得以明确。汉译本将原书的瑞典方言字母改为国际音标,现代音改为汉语拼音,核订了古文文字形,对文义训诂补出书证出处,并加单字索引,质量较原书更有所提高。 2.汉语音韵理论研究 “汉语音韵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模糊概念。我们认为,所谓“汉语音韵理论”应包括三项内容:(一)音韵构造理论;(二)音韵演变理论;(三)古音拟测理论。这基本上就是现代音韵学和历史语言学所研究的内容。一般的语音学和历史语言学主要是根据印欧系语言材料建立的,如何把这些理论很好地结合到汉语的历史音韵研究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此外,汉语的历史音韵材料众多,汉语的音韵结构与印欧语也颇多不同,所以很可能会提出许多一般历史语言学未能解释或未能涉及到的问题。 比如研究音韵演变,中国传统音韵学有自己的一套框架体系和自己的术语。以音变单位为例,汉语韵母的许多演变就不是以音素为单位,而是以“韵部”为单位,即“韵腹+韵尾”这样的两个音素结合体为单位。再如音变条件,一般的历史语言学当然都讲,但传统的汉语音韵学有自己的特点,多是以“呼、等、摄、转”为条件,这种音变条件研究当然就是汉语本身的音韵理论问题了。所以我们认为“汉语音韵理论”绝不是简单地套用一般历史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而应根据汉语本身的特点来讲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