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与唐宋西北方音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如龙 厦门大学中文系 361005 辛世彪 暨南大学中文系 510632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古汉语全浊声母清化后,其塞音塞擦音在今方言中的送气类型有:(1)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如大多数官话方言及粤方言(粤方言浊上字有读送气者);(2)仄声送气,平声不送气,如粤北土话;(3)无论平仄一律送气,如客赣方言、江淮(通泰)方言;(4 )无论平仄一律不送气,如湘语、平话;(5)不分平仄,多数字不送气, 少数字送气,如徽语、闽语。这些送气类型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关于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清音,一般认为是客赣方言的典型特征。然而近年来的调查显示,我国西北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方言固有的“白读音”里也存在大片的送气音区,而且连成一片。

      一

      山西方言的送气音区集中在晋南地区的芮城、平陆、永济、运城、临猗、夏县、垣曲、万荣、闻喜、绛县、河津、稷山、新绛、侯马(曲沃)、翼城、襄汾、浮山、临汾、乡宁、吉县、洪洞、古县、霍州23点,也就是说除沁水以外南区所有的点。另有西区的隰县、永和、大宁、蒲县、汾西5点。南区23点送气音区范围之广,一致性之强, 在山西方言中是罕见的。而西区5点在地理位置上也与南区连成一片, 秦汉时代这一带都属河东郡,历史上这里统称为河东地区。今天南区方言无入声,西区5点有入声,但在历史上它们当同属河东方言, 有共同渊源关系。试看下表(材料据侯精一、温端政1993及有关山西方言志):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也广泛地见于陕西关中方言。关中方言51个市县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在老派或白读音中也大部分读成送气音。据孙立新(1997),有些字如“舵造倍捕着绽”等在整个关中方言区的51个市县都读为送气音。其他一些古全浊仄声字则不同程度地读为送气音,如:

      

      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送气清音分布于关中地区东南及西北各地。但西安市及其周围的市县读送气音字较少,显然是近代以来受共同语影响的结果。离西安较远的永寿、丹凤、铜川、黄龙、洛川、富县等地读送气音字较多。关中西部的宝鸡、岐山读送气音字更多。下表所列为宝鸡市区老派音,材料由郭沈青同志提供:

      

      关中东部的渭南、韩城等地读为送气音的字也很多。这里距晋南地区最近,韩城更与晋南的河津隔河相望,许多语音特点也与晋南相同,如韩城方言宕摄舒声白读与果摄韵母相同(茹钢1997),晋南河东方言也是如此。

      另外,甘肃东部地区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也大部分读为送气音,试以以下三点为例:

      

      陇东地区在扬雄《方言》中称为“秦之西鄙”、“西秦”,属于秦方言(李恕豪1992)。三国魏时陇东与关中同划归雍州,语言应该也是相近的。今陇东方言在关中方言还有很多共同点;陇东方言除陇中片平声不分阴阳因而只有三个声调外,其他特征基本与关中方言相同。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关中方言,大体上也能概括陇东方言。另外河南西部与晋南关中交界的灵宝、陕县也是古全浊声母一律读送气清音(贺巍1985),我们这里一律用晋南关中(或秦晋)方言来称述。

      二

      晋南、关中方言在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清音这一点上所表现的一致性不是偶然的,它们在古代必有共同的来源。这让我们想起了唐宋西北方音。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五代至北宋时期译音对音材料所用的西北方音,其送气音的特点也与晋南、关中方言相当一致。

      1.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据罗常培(1933),此对音本是中晚唐吐蕃据陇西时代(公元763—857)为学习汉语便利而作。书中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变为次清,即送气清音:

      

      2.《天城梵书金刚经对音残卷》据张清常(1963),这是反映唐五代时期西北方音的对音材料。此书中以梵文送气清音同时对译中古汉语的次清与全浊,表明当时汉语全浊音在所译方言中已变为送气清音:

      bìn併母 菩phū 白phehi 比phī

      定母 大thayi 但thamni 地thīyi 定thye 提thi

      群母 其chī zhǐ隻khī

      澄母 住chū 住cchū

      3.《文海》此书是一部西夏文韵书,成书于12世纪中叶,即西夏中期。此书反切注音反映的宋代西北方音,也是古全浊声母变为送气清音。因为此书用汉语全浊声母字与次清字共注同一组反切的西夏字,如滂bìn併一组,敷奉一组,透定一组,溪群一组,清从一组,穿床一组(黄振华198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