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加上“趋向动词”,比方说“跳上(桌子)”、“看上(他)”,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一律叫动趋式,管“上”叫趋向补语。 我们觉着,动词后头的“趋向动词”分成两类更合适。“跳上”的“上”是上[,1],“看上”的“上”是上[,2]。本文主要讨论“上[,2]、下[,2]……起来[,2]”。 一 上、下、进、出、来、回、过、起……上来、下去、进来、出去、回来、过去、起来,等等,都能单独当动词使用,习惯上叫趋向动词。 它们又经常跟在别的动词后头,合着用。这时候它们该算成什么,就不大容易说清楚了。 有的先生把动词后头的这些东西都叫趋向补语(注: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七章。),有的先生把动词加上“趋向动词”叫动趋式短语(注:吕叔湘主编(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语法要点》,商务印书馆。)。 从语法分析的实践看,同意上述主张的人往往见了动词后头有“趋向动词”,就把“趋向动词”叫成趋向补语。这么办在解释言语事实的时候会碰上困难。比方说: 你起来 你坐起来 你站起来 你爬起来 你扶着(凳子)起来 头一句“起来”单用,它是主要动词,这么说没有问题。后头几句,假定解释语意的时候,说“坐”、“站”、“爬”、“扶”是主要的,“起来”不“起来”是次要的,那可就不近情理了。让他“起来”是说话人要达到的目的,至于“坐”、“站”、“爬”、“扶”那是动作方式。从这儿看,说“坐”是主要动词,“起来”是次要动词,起补充说明作用,恐怕不合适,管“起来”叫补语太勉强了。动词后头的这种“起来”可以叫“起来[,1]”,类似的“上”可以叫“上[,1]”。比如: 他走上讲台 他爬上了房顶子 老鼠跳上桌子 “下[,1]”、“进[,1]”……“回去[,1]”、“过来[,1]”等依次类推。“起来[,1]”、“上[,1]”都有方向的含义。 主张“趋向补语”说的,碰到的最大困难还不在这儿,而是在解释另一批没有趋向含义的“趋向动词”的时候。比如: 看起来,她也就三十多岁。 看起来,他不愿意上大学了。 “看起来”,是(根据外表或者外在的表现)观察之后开始做判断。说话人光是“看”,并没“起来”,被观察的也没“起来”,“起来”也没补充说明“看”的趋向。这两句的“看起来”假定要找个替换对象,可以用“(我)看着”顶替。再看两个例子: 论起来,他还得管我叫舅舅。 小孩儿没娘,说起来话长。 “论起来”,是开始(由某种情况)分析、说明,“说起来”,是开始说(某种情况)。“起来”给前头的动词附加上动作开始的意思,似乎还加上了一点儿假设的语气,这些个跟动作行为的方向都没有关系,这个“起来”还能叫“趋向补语”吗? 再说说“上”的例子。 我打算今年盖上五间北房。 盖的时候没有房,往哪儿“上”?“盖上”,是盖的行为完成的意思。 再置上几套高档家具。 “置上”,是购买的行为完成、实现了。 我跑了三家饭馆儿,才吃上可口的饭。 “吃上”的“上”绝不是表示到饭的上头去吃,是表示“吃”这个行为落实了、完成了。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喝上一盅酒 做上三个菜 听上一段京剧 走上两个钟头儿 再搁上点儿糖 贴上一幅对联儿 写上几句知心话 哭上三天三夜也没用 穿上一件新衬衫 爱上一个画家 以上例子中所有的“上”,都没有动作方向的含义,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实现、完成、起始或者持续,等等。这种附加意义应该归到语法意义里头。 “趋向动词”还有跟前头的动词粘得更紧的,简直可以说是融合了。比如: 一个演员看上了她,老给她写信。 总经理看上了他,提拔他当了领班。 头一个“看上”,意思是观察或者接触之后产生爱情。第二个“看上”,意思是观察或者接触之后,感到满意,“看”本身没有爱或者满意的含义,“看”和“上”结合成一体,才有了这些意思。离开“上”还不行,比如,“看出、看来、看起来……”都没有这些含义。 刚说过的这些动词后头的“上”,“看起来、说起来、论起来”的“起来”,讲成补语都不合适。把它们看成动词的接尾部更好一点儿。本文管它叫“上[,2]”、“起来[,2]”。 咱们把动词后头的“上、下、来、去”等分成了两类,一批有方位意义的,叫“上[,1]”什么的;一批没有方位意义、有语法意义的,是动词接尾部,叫它词缀也可以,是“上[,2]”什么的。 人们自然会提出一个问题:这个“上[,2]”、“起来[,2]”、跟“着”、“了”这一类是什么关系? “上[,2]”、“起来[,2]”、跟“着”、“了”有共同的地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根据这个共性也可以把它们归成一类,本文赞成把它们都叫成动词接尾部,假定有人习惯于叫助词,也无不可。 跟形态丰富的俄语进行比较,对理解我们的主张有帮助。 俄语表达“着”、“了”、“上[,2]”、“起来[,2]”,采取的办法是往动词主干前头加东西,或者变换后头的词尾,也有两手儿都用的。比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