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入声韵母的区别性特征与晋语区的分立

作 者:

作者简介:
侯精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00732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具体讨论晋语的入声韵母在语音历史演变中不同于非晋语的特殊表现,补充论证入声作为区分晋语区的标准所具备的分区效能。本文指出:晋语区入声韵母的区别性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一、通摄一等入声精组字与通摄三等入声精组字今韵母读音多有分别,一等今多读合口呼,三等今多读撮口呼;二、曾摄开口一等入声帮组字、梗摄开口二等入声帮组字今韵母多读齐齿呼。文章认为,通三等入声精组字与曾开一、梗开二入声帮组字今韵母多读细音是晋语区与非晋语区相当重要的区别。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通摄一等与通摄三等入声精组字今韵母读音多有分别,一等今多读合口呼,三等今多读撮口呼。(注:“等”依韵不依声。“足、俗、肃”等均作三等,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

      1.1“族速”与“足俗肃”读音比较表(表1)。(注:参看拙文《论晋语的归属》,语言的变化与汉语方言——纪念李方桂先生国际研讨会(1998—8西雅图)论文。)例外读音外加圆括号,下同。 “——”表示缺少资料,下同。

      表1

      

      表1总共列出晋语区13个市、 县的资料。其中,有贺巍(1989)、温端政(1982—1984)、温端政与本人(1993)、 陈章太、 李行健(1996)和刘育林(1990)。这13个市县的地理分布,从晋语的中心地区——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到山西西部的吕梁山区、东部的太行山区、东南部的上党盆地。山西省境外的晋语区,从陕北、豫北到河北西部、内蒙古黄河以东中西部地区。可以说上表举例覆盖了整个晋语区,例外较少。通摄一等与三等精组字今入声韵母读音有分别在晋语区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

      1.2通摄一等与通摄三等精组、 泥组(来母)舒声字在晋语区的一些地区今读音也有分别。一等今多读合口呼,三等今多读撮口呼。(主要集中在山西东南部及相邻的豫北、陕北)这是很

      

      1.3与冀鲁官话的比较。官话区的济南、西安, 通摄一等与三等入声精组字今韵母读音也有分别。一等读舒声合口呼,三等读舒声齐齿呼。如,属冀鲁官话的济南“族”[tsu]与“足”

      

      不同音。 属中原官话的西安“族”[tsu]与“足”

      

      今韵母也有洪细的不同。一等读舒声合口呼,三等读舒声齐齿呼。但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均无入声韵,而晋语有入声韵,晋语与北方官话、中原官话有明显分别。

      1.4与江淮官话的比较。“族”、“足”两组例字, 江淮官话虽然为入声韵,但一等与三等精组今入声韵母的读音没有区别,而晋语则有区别,据此可以把晋语区与江淮官话区别开来。参看下表2:(根据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小组1960,刘丹青1998,李金陵1998)

      表2

      

      二 曾摄开口一等、梗摄开口二等帮组入声字今韵母多读齐齿呼。

      曾开一、梗开二帮组今入声韵母带有[i ]介音的现象在晋语区很普遍。例如:山西文水话“北墨默”曾开一入德读

      

      、“伯拍白姓陌”梗开二入陌读[-ia]、“掰麦”梗开二入麦读

      

      。

      2.1“北曾开一入德帮墨曾开一入德明”、 “伯梗开二入陌帮迫梗开二入陌帮”、“掰”梗开二入麦帮麦梗开二入麦明”读音比较表(表3)。

      表3

      

      为了尽可能比较客观地考察晋语入声韵母的特点,表3列出的13 处地点方言与表1所列的13点完全相同。表3说明,曾开一、梗开二帮组入声字今韵母带有[i]介音的现象在晋语区相当普遍。 这种现象大致分布在山西境内(南部中原官话区除外)及山西境外的内蒙古、冀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如:吴堡)。陕北的部分地区(如:绥德)曾开一、梗开二帮组入声今韵母虽然带有[i]介音, 这部分入声字已经读成舒声与阳平合流了。(注:参看刘育林(1990)绥德同音字表76页:[ie](阳平)拍便~宜[ie](去声)棉绵麦陌。)(刘育林1990)。山西东南部邻近山西中部的沁县“北”字读齐齿呼以及襄垣方言“北、墨、伯、迫、掰、麦”均读齐齿呼。陵川方言“墨、伯、迫、麦”、屯留方言“墨、迫”也读齐齿呼。可以说,晋东南地区“北、墨、伯、迫、掰、麦”等字今有读齐齿呼也有读开口呼。与豫北临近的县市,如晋城、阳城、长治、平顺、长子等地读开口呼,其他地区多读齐齿呼。豫北晋语“北、墨、伯、迫、掰、麦”等字今不读齐齿呼,读开口呼,与中原官话的读音同。如,获嘉: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