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缅彝语群体的人文历史背景 一种语言必定以某个(些)群体为依托,而构拟缅彝语是不是以古代某个群体为依据的呢?从历史上来考察,我国一部分古羌人逐渐南迁,而今我国西南以至缅甸、泰、越南一带的一些民族或支系,他们是古羌人的后裔。他们的语言当是古羌人语言的一个支派,它的原始形式可构拟为共同缅彝语。 关于缅甸境内缅人的族源,多数学者认为,其祖先来自中国西藏东南部高原,源于古西羌;9世纪末定居于怒江、湄公河、伊洛瓦底江上游。11世纪上半叶开始形成统一国家。15世纪陆续移居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注:参看《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259页。)缅人大概是古羌人在历史上逐渐南迁最远的一个群体。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500页。)据史籍记载,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与彝语支语言其他群体的关系尤其密切。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传说,按所传谱系推算,约可直溯至战国前期。彝族先民的语言当承自古羌语。从哈尼族传说的父子连名系谱及有关文献看,大多数哈尼族是唐代乌蛮仲牟由及其部落的遗裔。(注: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哈尼族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8页。)隋唐时被称为乌蛮一部的哈尼族先民,当与彝族先民同源于古代羌人,甚至可能同源于传说中的“仲牟由”祖先,其语言当同源于古羌语。纳西族与古代羌人有渊源关系,是“牦牛羌”的后裔。(注:李近春、王承权《纳西族》,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4页。)隋唐时被称为“乌蛮一部”,族源和语言都出自古羌人。傈僳族首见于唐代《蛮书》,记作“栗粟”,是当时乌蛮的一部分,当与古羌有联系。拉祜族先民,在隋唐时也被认为是“乌蛮一部”,(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230页。)与彝族、纳西族等同源于古羌人。基诺族的先民在隋唐时也属乌蛮,是古羌的遗裔。(注: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880页。) 上述这些民族都是古羌人在历史上之逐渐南迁者,他们的族源关系意味着他们在语言上也是同源的。通过这些民族的语言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构拟共同缅彝语。出于共同缅彝语的还有阿昌、载瓦、浪速、波拉、勒期、怒苏、米苏(毕苏/老缅)、桑孔、普诺伊等语言。有学者认为嘎卓(卡卓)语是云南一部分蒙古人早期转用彝语而形成的一种独立语言,是缅彝语的一个特殊发展。缅彝语言中已消亡的有白狼语。(注:参看马学良、戴庆厦《白狼歌研究》,《民族语文》1982年第5期;郑张尚芳《上古缅歌〈白狼歌〉的全文解读》,《民族语文》1993年第1、2期。)有人认为已消亡的西夏语也属缅彝语。 二 关于缅彝语的特点 2.1词汇方面 同源词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缅彝语各语言间的亲疏程度。 我们以基本上涵盖了缅彝语的12种语言,进行800左右个固有语素的比较,情况如下: 2.1.1缅彝诸语言同源语素分布的概率为20-48%。根据同源语素概率的高低,可以把缅彝语言分为两个分支:缅语分支和彝语分支(以下分别称缅语支和彝语支)。同一分支,同源语素一般在25%以上,只是纳西语偏低。 2.1.2在缅语支缅、阿昌、载瓦3种语言间两两进行循环比较,结果表明:(a)这3种语言同源语素在31-40%之间。(b)载瓦和阿昌最为接近,有同源语素近40%。(c)缅语支这3个语言与彝语支语言的同源语素,除载瓦语与怒苏语较多(达32%)外,其余均达不到缅语支内部同源的比率,表现出这两个语言分支在词汇上有一定的差别。 2.1.3在彝语支9种语言间两两进行循环比较,结果是:(a)各语言间同源语素一般在25-35%之间(取同一语言分别与其他语言比较的平均值)。其中以哈尼反映的同源语素最多,其次为傈僳,再次为拉祜、桑孔等语言。纳西同源语素的概率较小,它与有的语言如米苏、桑孔同源的只有21%左右。(b)根据同源语素的概率,大体上可以把彝语支分为4个语组:北部语组(彝)、西北部语组(纳西)、中部语组(怒、傈僳、拉祜)、南部语组(哈尼、基诺、米苏、桑孔等)。(c)在彝语支语言中,以怒苏语与缅语支同源的最多。 2.1.4词汇统计学有它不足之处,但其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探讨缅彝语言的亲缘关系提供参考。根据斯瓦迪士的百字表并使用李兹公式推算,可以拟测缅彝语分化的时间。缅语和彝语有46对同源语素,按分化一千年后同源词根语素保持率常数为81%计算,其分化的时间深度为(t代表分化的时间深度,c代表同源词根语素百分比,r为分化一千年后同源词根语素的保留率常数):(注:转引自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18页。误差值的计算方法,见该书第420页。) t=logc/2logr=log46%/2log81%=0.777/0.422=1.841(千年) 缅语与彝语分化的时间已有1840多年,大约于东汉时代起了分化。考虑到这种推算结果的可靠性,让我们采用标准误差值(7/10可靠)的方法进一步审视:缅语与彝语分化时间的误差为1841±254(年);取其上限当为2086年(=1841+254),分化大约始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初叶。笼统地说,缅语和彝语的分化始于汉代。它们分化的时间,当是缅彝语分化为两个分支的大致年代。从史料上看,(注:《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第164页。)古羌人反抗汉朝的武装斗争经常发生,很多次达到相当规模,但每次斗争都被汉朝统治者镇压下去了,他们除大批遭杀戮外,纷纷迁往他地。这与源于南下古羌人的各个缅彝语群体的历史命运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