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世纪之交,总结修辞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并对21世纪修辞学发展作一前瞻,笔者以为很有必要。为此,不揣浅陋地提出管见,希望引起更多志同道合者的兴趣,深入探讨这一课题,以期对我国修辞学在下一世纪如何发展,能起到参考作用。 一 汉语修辞学和西方修辞学发展均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不少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历史经验林林总总,比较重要的似有以下几点。 1.社会需要是修辞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动力 笔者在《中国修辞学通论·总论》中曾经强调指出:“千百年来,有关的修辞研究,就是在不同社会的需要推动下,由萌芽到发展再到不断成熟的。”(注:郑子瑜、宗廷虎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总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古往今来,社会需要推动修辞学发展的史例颇多。 例如,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诸侯割据,战乱迭起,兼并频繁。当时的统治者从自身政治利益出发,需要知识阶层“士”的帮助,需要他们施展说服、雄辩等才能,首先在外交活动中推行富国强兵的谋略。同时,由于不同流派、不同学术观点争鸣的需要,诸子百家无不重视舌战和笔战。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妙用,于是,相应的修辞理论随之问世。 再如,古希腊时修辞学之所以能诞生,是由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西西岛(今意大利南部)上的寡头政治被推翻后,建立了民主政体。流亡国外的人们纷纷归来,借助于诉讼,提出归还土地和财产的要求,于是法庭论辩应运而生。同时,民主政治也需要演说家来宣传和阐述政治观点。修辞学就随着法庭论辩和演讲的盛行而发展。这时的修辞技巧主要从论辩和演讲中归纳出来。 又如,我国五四运动时,文言文被否定,白话文得到大力提倡,但白话文究竟怎样运用,白话文修辞究竟怎么“修”法,还没有人总结过规律。这时,社会迫切需要修辞学回答上述问题。不少研究者看到当时社会的需要,竞相撰写修辞学教材和专著,在大、中学开设修辞学课程,以此来传授修辞学知识,于是,现代修辞学遂告诞生。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可见只有社会对修辞学形成了需要,修辞研究才能发展。而某些时期这种需要尤为迫切,修辞学若能及时跟上社会的步伐,回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时修辞学的进程也就更为迅速。因此,怎样适应社会需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这是修辞学能否迅速发展的关键。 2.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促进了修辞学的迅速发展 我国历史事实还一再证明:中外文化在碰撞中促进了修辞学的发展。 例如,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再至唐初,印度佛教和梵文传入中国,中外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中国学者发现汉语的四声,创立四声说,《四声谱》等著作相继问世,从而促进了汉语声律音韵修辞的发展。其原因之一就与佛教徒转读佛经时,依梵文声之高低分别为三声的影响密切相关。 现代修辞学的诞生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晶。从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和日本的文化陆续传入中国,一批日本和西方的留学生,将外国的修辞学理论和体系引进来,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起到很大作用。这时,西方的语言学、文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原理的引进,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启示。与此同时,另一些学者为了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修辞学传统,并以自己的论著与上述学者的著述相抗衡,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掀起了新派修辞学和旧派修辞学的激烈抗争,中外修辞学说于是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以陈望道为代表的“古今中外派”主张熔古今中外修辞学遗产于一炉,立足于汉语实际,在继承和借鉴前人遗产的基础上坚持创新,积十多年的辛劳,精心推出了力作《修辞学发凡》,被学术界公认为我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的里程碑著作。在《发凡》的推动下,我国现代修辞学在30年代就呈现了繁荣景象。 80年代以来,西方的修辞学、语用学、语义学、话语语言学、大众传播学和文学、美学、心理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学科的理论,相继为我国修辞学研究者所吸取,在重视继承华夏古代优秀遗产的基础上,我国修辞学的多个不同领域,如修辞学理论和体系、修辞方式和技巧、词句篇章修辞、修辞学史、语体风格等众多领域,先后涌现了一批论著,从而在总体上显示了中国修辞学的第二次繁荣。 其实中外文化碰撞时,不仅外国修辞理论影响到我们,中国文化也能对外国修辞学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唐代时,日本僧人空海大师到中国学习数年后,将六朝及唐代一批文化典籍带回日本,并据此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写成了《文镜秘府论》。空海大师被推崇为日本修辞学的开山之祖。 综上所述,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中外修辞学说碰撞交融,研究者对于历史经验兼收并蓄,修辞学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焕发出勃勃生机。 3.充分认识修辞学的性质特征和研究方法 由于修辞学是研究言语交际即运用语言过程中说、写、听、读的规律和技巧的,说写者和听读者的语言学基础、交际知识、文学修养、审美水平、心理状态、逻辑思维能力等文化综合修养,都会对交际效果产生很大影响。这就决定了修辞学跨学科的性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