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雪汉字百年冤案

——安子介汉字科学体系》评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炜湛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 教授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昭雪汉字百年冤案——安子介汉字科学体系》一书作者置事实于不顾,编造出所谓“汉字百年冤案”,进而全面、彻底否定清末以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从根本上否定百年来的文字改革工作。文章严肃地批评了该书的错误观点,并指出了该书中若干常识性的错误。作者认为,清末以来的百年文字改革运动即语文现代化运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方向完全正确;语文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任何人也阻挡不了。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月来,耐着性子,一字一句地读完《昭雪汉字百年冤案——安子介汉字科学体系》一书(以下简称《冤案》),使我对一百多年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从正反两方面重新思考。

      一、历史的巧合:1994年

      《冤案》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于1994年,作者李敏生、李涛(注:为行文方便,并求一致,本文对提到的人名包括平素极敬重的先生,均直书其名,望有关先生及读者谅解。)。赵朴初题写书名,钱伟长、任继愈作序。据序及后记,知作者之一“早年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攻辩证逻辑”,“近年来研究文字,有创造性的见解”;而另一位作者“长期在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对汉字拉丁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错误有深入的研究”。二位作者一面为汉字呼冤,一面向读者宣传安子介“汉字科学体系”。奇怪的是,书中见不到什么马克思主义和辩证逻辑的影子,倒尽是些横式思维、横式记忆(想必尚有竖式思维、竖式记忆)、太极宇宙观、哲学化、观念化的进程的科学逻辑之类只有作者或极少数圈内人士参得透弄得清的东西。书中“见解”倒有不少,凡属创造性者一般超出读者常识范围(详下文),足以令清醒者糊涂,糊涂者更糊涂。

      也就在1994年,也是在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了《科学地评价汉语汉字》一书(以下简称《评价》)。这是一本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信息理论等不同角度研究和讨论汉语汉字的学术论文集,选编者为尹斌庸、苏培成。卷首有王均撰写的前言。计收文章28篇,作者为吕叔湘、张志公、周有光、文武、聂鸿音、邢公畹、蒋仲仁、伍铁平、苏培成、任珍、王开扬、吴振国、陈满华、郑林曦、彭树楷、殷焕先、尹斌庸、高家莺、孙剑艺、范可育、张立青、PAUL ROZIN、曾志朗、冯志伟共24位。

      《冤案》与《评价》是针锋相对的两本书。《冤案》所喊的“冤”,提出的一些观点,诸如汉字好学好用、汉字是拼形文字、汉字能见形知义、汉字有科学性、汉字创词之类,《评价》中的有关文章实际上已经作了透彻的分析和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对《冤案》的学术回应。

      也就在1994年,还是在北京,经国务院民政部批准,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于10月18日至20日举行成立大会并召开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吕叔湘、周有光任学会名誉会长,张志公任会长,王均为常务副会长。学会以语文现代化为旗帜。会后编印《语文现代化论丛》(以下简称《论丛》),向全社会郑重宣告:为语文现代化事业献身的当代学者,正在沿着前辈学者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后继有人,大有希望。《论丛》至今已出三辑。学会的成立与《论丛》的出版发行,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冤案》的实践回应。

      二、耸人听闻的“百年冤案”

      初看书名,不明真相的读者难免吓一跳:汉字也有“冤案”,而且沉冤“百年”!

      但综观全书,不难看出,所谓“百年冤案”,乃是耸人听闻,虚张声势的夸大不实之词。

      关于“百年”的起迄年限,《冤案》有过解释:“汉字难学,拼音字母易学,所以汉字要改用拼音文字,实行汉字拉丁化或汉语拉丁化。照此行事,前后用去了一百年(1892~1992),……”(页309 (注:此指《冤案》一书的页码,下同。))在另一处则说:“公元1892年,福建人卢戆章在厦门刊印一本学习字母拼音的书《一目了然初阶》,与正在兴起的废除汉字思潮相汇合(炜按:此说无据),逐步形成一个波澜壮阔、汹涌澎湃、长达一百年的文字改革运动。”(页310 )这两处明确百年起迄年限的文字,都是讲文字改革运动的一百年,比较合乎事实。但在另一些地方,《冤案》作者便含糊其词,乃至概乎言之了。如:

      仅凭汉字难学的简单片面之说,就要改革取代汉字,汉字冤枉,冤枉了一百年。(页30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接受苏联马尔语言文字有阶级性理论的指导,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十分错误的口号,铸成汉字冤案,昭雪无日。(页310,着重点为引者所加)若据此而论,则“汉字冤案”是在20世纪30年代“铸成”的,因为那时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十分错误的口号。10年之间一个“错误的口号”便铸成一宗“冤案”,而且上溯30年,下延60年,凑足百年之数,遂成“百年冤案”!即便依《冤案》作者的逻辑,从卢戆章开始的文字改革运动即汉字拉丁化运动以废除汉字为目的,故“冤案”虽然“铸成”于30年代,故须上溯下延,那又有何理由要延到1992年?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位党政领导人说过要废除汉字?有哪位学者提出过废除汉字?没有,一个也没有!客观事实是,1952年7月, 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会上,吴玉章首先本着自我批评的精神,检讨了过去对文字改革的认识上两方面的错误:(一)认为文字是上层建筑,并认为文字是有阶级性的;(二)没有估计到民族特点和习惯,而把它抛弃了。(注: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1版,第90页。)3年后,1955年4月, 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报告会上,吴玉章又针对一部分人对中国文字拼音化的一些顾虑或误解,特别郑重指出:“在新旧文字并用的过渡时期(炜按:这是指一旦实行拼音文字之后的过渡时期),汉字的使用范围虽然将要相应缩小,但是仍将作为一种古典文字永久地保存下去,供高等学校、科学机关和专门书刊使用。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甲骨文,我们尚且要发掘出来研究。对于发生了伟大作用的现行的汉字决没有把它消灭的道理。”(注: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1版, 第96 页。 )1956年8月, 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扩大)上作《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报告时,又再次指出:“我们主张改革汉字,但是并不主张废除汉字。汉字是会永远存在的,永远有人学习,永远有人使用,即使将来实行拼音文字之后,汉字也还是存在的,还要有人学习,有人使用。估计到那个时候,不要说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学生,那怕是中学生,也还得有汉字的课程,正像现在英国法国的学生要学拉丁文一样。”(注: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1版,第125页。)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题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著名报告里,还就汉字前途问题作了明确的说明:“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代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不忙作出结论。但是文字总是要变化的,拿汉字过去的变化就可证明。”(注: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版。)此后以至1992年的34年间, 又有谁提出过废除汉字的主张?同样是一个也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