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国策》中的疑问句

作 者:

作者简介:
祝敏彻(1929—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教授。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原文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下列四方面研究了《国语》《国策》二书中的疑问句:(一)用单词帮助发问的句子:指明二书是用哪些疑问词进行发问的,论证了各个疑问词的使用规律,并比较了二书疑问词的异同。(二)用结构帮助发问的句子:证明二书是用哪些结构进行发问的。(三)疑问句分类:二书疑问句可分为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委婉问、反问五种。(四)怎样正确标点疑问句。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字号:

      [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1999)01—0059—0063

      《国语》《国策》是先秦的两部重要文化典籍。从语法角度看,它们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法特点。本文试对《国语》《国策》的疑问句进行全面归纳和比较研究,以梳理出二书疑问句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规律。

      一、用单词帮助发问的句子

      在《国语》《国策》二书中,疑问句一般是在疑问词的帮助下发出疑问的。二书共有疑问句1728个。这个1728个问句中,只有4 句没有用任何疑问词帮助发问,其余1724句都是在疑问词的帮助下发出疑问的,其中只用疑问代词(含疑问代词组成的结构)帮助发问的684句, 只用疑问语气词帮助发问的617句(含既用疑问副词又用疑问语气词句),既用疑问代词又用疑问语气词帮助发问的383句, 只用疑问副词帮助发问的22句,只用疑问数词(概数词)帮助发问的18句。下面对这些句子逐项进行论述。

      (一)只用疑问代词帮助发问的句子(684 句):这种句子使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含“盍”)、“曷”、“奚”、“胡”、“恶”、“安”、“焉”。

      (1)只用“谁”的句子(57句)。例如:

      1.谁能与豺狼争食?(晋语四)

      2.主君将令谁往?(东周策)

      3.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晋语八)

      “谁”一般用作句中的主语(1)、兼语(2)、宾语(3 )和谓语,谓语例见下文(三)(2)。 作宾语时“谁”一般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2)只用“孰”的句子(34句。固定结构“孰与”除外)。例如:

      1.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楚策一)

      2.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晋语一)

      单词“孰”一般只用作句中的主语(1)或同位语(2)。

      (3)只用“何”的句子(147句。固定结构“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何则”等除外)。例如:

      1.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周语上)

      2.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同上)

      3.公何不为韩求质于楚?(韩策二)

      4.请问楚人谓此鸟何?(同上)

      “何”不能用作主语,能用作宾语(1)、定语(2)、状语(3 )和谓语(4),是使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多的一个疑问代词。 “何”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用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1), 但也有用在动词之后的。如:

      5.丕郑曰:“荀息谓何?”(晋语二)

      “盍”是“何不”的合音字,只能用作状语。《国语》用“盍”29次,只用“何不”2次;《国策》全用“何不”,共用48次,无1例用“盍”。

      (4)只用“曷”的句子(2句)。如:

      1.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齐策一)

      2.呜呼上天,曷惟其同。(楚策四)

      “曷”一般只用作介词宾语或状语。

      (5)只用“奚”的句子(10句。“奚如”除外)。例如:

      1.文侯曰:“奚笑?”(魏策一)

      2.君恐不得为臣,奚暇从以难之?(齐策四)

      3.事今薄,奚敢有请?(韩策二)

      “奚”一般用作宾语(1)、定语(2)和状语(3)。

      (6)只用“胡”的句子(4句。“胡如”除外)。例如:

      1.胡不召文子而相之?(魏策二)

      “胡”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

      (7)只用“恶”的句子(2句)。如:

      1.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秦策四)

      2.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赵策三)

      “恶”在句中一般用作状语。

      (8)只用“安”的句子(33句)。例如:

      1.民实瘠矣,君安得肥?(楚语一)

      2.有大罪三,将安适?(晋语三)

      “安”在句中经常是作宾语(2)和状语(1)。

      (9)只用“焉”的句子(35句)。例如:

      1.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魏策一)

      2.子死,孺子废;焉用死?(晋语二)

      “焉”在句中只用作宾语(1)和状语(2)。

      (二)只用疑问语气词帮助发问的句子(617 句):这种疑问句使用的疑问语气词有“乎”、“与(欤)”、“耶(邪)”、“哉”、“也”、“焉”、“矣”、“耳”。

      (1)只用“乎”的句子(458句)。例如:

      1.王曰:“周君怨寡人乎?”(西周策)

      2.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晋语三)

      “诸”是“之乎”的合音字,用在疑问句末。“诸”作疑问语气词,在《国语》《国策》中少见,只《国策》中有2例。如:

      1.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秦策五)

      2.闻先生受魏之璧马,有诸?(魏策三)

      《国语》《国策》中“诸”字少见的原因是:在用“诸”的地方,二书往往用的是“之乎”。例如:

      1.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赵策四)

      2.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楚策一)

      此二例作“有之乎”,而上文二例作“有诸”。

      (2)只用“与(欤)”的句子(13句)。例如:

      1.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与?”(秦策三)

      2.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秦策五)

      用“与(欤)”帮助发问的13例,均见于《国策》中,而《国语》中不见1例。

      (3)只用“邪(耶)”的句子(33句)。 其中《国语》用“耶(邪)”8句,《国策》用“耶(邪)”25句。例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