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盛桓,开封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475001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研究汉语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陈述性的内容或指令性的内容,这时疑问句的探询功能就迁移到陈述功能或指令功能上来。迄今为止,疑问句陈述功能的用法是作为反诘疑问句在修辞学里研究的,指令功能的用法是作为间接言语行为在语用学里研究的。本文认为,疑问句探询功能的减退与迁移,都是疑问句语用嬗变链上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现象;迁移成为陈述功能或指令功能,本质上都受疑问句运用过程中同一因素的影响,受同一机理的制约。本文拟提出“疑问句语用嬗变理论模型”,对这些功能及体现这些功能的疑问句现象作出统一的分析。观察表明,疑问句探询功能的减退与迁移是一种跨语言现象,所表现出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在汉语及其他许多语言中有着基本类似的表现。我们希望这一理论模型具有跨语言的解释力。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引言

      本文研究汉语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如果从句类三分即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来说,那么陈述、探询、指令分别就是这三类句子的本原功能。但是,像A、B分别可能有陈述、指令的功能,在语言运用中并不少见:

      A.这有什么用?B.你不能走快一点吗?

      这就是疑问句的功能从探询分别迁移到陈述或指令上来。

      语言学科对这样的现象有过很多的研究,但是分别在不同的分支里进行的。像A的用法,修辞学早就注意到了。 研究汉语修辞的学者称为反问句;英语学者将相应的英语用法称为修辞疑问句(rhetoricalquestion), 如夸克等人编著的《英语语法大全》以及Jespersen 、Nesfield、Curme等人的著作均是。像B的用法,六七十年代以来逐渐为语用学家们关注,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里作过深入的研究。(Searle,1969,1975)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运用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在研究用疑问句来表示“指令”的施为用意时,并不涉及疑问句自身的语言内部机制。

      我们发现,疑问句用于表陈述的内容和指令的内容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而且,这样的用法同疑问句的探询功能的机理也是相通的。过去的研究将这些现象割裂成三大块,分别在语法、修辞、语用学里研究,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理论的概括性。其实,疑问句表探询—陈述—指令,是疑问句语用嬗变(pragmatic transmutation )链上不同的环节,可以用疑问句语用嬗变理论模型作出统一的说明。本文试图勾勒这一理论模型的框架,着重说明疑问句探询功能迁移的机理,从而可以对疑问句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作出更为基本的概括。

      二 疑问句的功能

      什么是疑问句?本文认为,句子的疑问语气是由句子所包含的“疑问结构体”(interrogative syntagma)带来的,换句话说,疑问结构体是疑问句形式上的特征。一个完整的疑问句一定有一个疑问结构体。疑问结构体的假说,是疑问句语用嬗变理论模型的重要内容(详下)。从功能上说,疑问句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在有疑而问中还可以分出猜测而问。如果说,对“疑”有一定的猜测和预期只可算“半疑”,那么对没有猜测和预期的“疑”就是“全疑”了。全疑而问——半疑(猜测)而问——无疑而问,这就是疑问句功能的概括。同前两“问”对应的是强发问和弱发问;同最后一“问”对应的是“非问”;“非问”包括表陈述性的内容和表指令性的内容。疑问句探询功能的变化是从强发问过渡到弱发问;探询功能的迁移就是从“问”迁移到“非问”。

      三 从强发问到弱发问

      疑问句的运用从“问”向“非问”迁移不是突然发生的,是渐变的结果,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说明这个变化过程,先要从强发问减退为弱发问说起。

      有疑而问是疑问句的本原功能,即探询功能。全疑而问是探询功能的纯粹状态,发问人毫无预期、毫无倾向性,纯粹依赖被问人在答案中提供的信息来填补问句里提到的知识空缺。这是“中性”的发问,是疑问句探询功能最充分的展开,我们称为强发问。拿起一封信不知道超不超重,到邮局柜台去问:“这封信超重吗?”就属于这种发问。

      根据答案提供的信息内容的性质,问句又可分两大类:要求答案提供判断性信息的问句和要求答案提供特指性信息的问句。前者要求答案对问句涉及的命题内容作出“是”或“非”的判断;后者要求答案根据问句所特别指定的信息域(如时间域、地点域、事态域、人物域等)给出一定的信息。这又分出了是非问和特指问。属是非问的问句有是非问句、叠加问句、正反问句;属特指问的问句有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是非问和特指问都有或适用于强发问或适用于弱发问的问句形式,这在下面会谈到。

      全疑程度减弱,或曰存疑程度减弱,就成为猜测而问。发问人对所问及的事态半疑半信,发问就带有一定的倾向性、预期性。拿一封信在手里拈一拈,认为应该是不会超重的,但没有充分的把握,还是半信半疑,于是拿到邮局柜台问:“这封信不超重吧?”就是这种情况。这时疑问句的探询功能有所减弱,我们称为弱发问。

      现代汉语疑问句实现弱发问可以用结构手段和词汇手段。从结构来说,首先,肯定式是非问句是无标记的;否定式是非问句是有标记的,倾向于作出否定的判断。其次,在是非问中,叠加问句是先给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再叠加上一个追问“是”或“非”的问句;上半截的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已表明了发问人一定的倾向,使叠加问句同不带语气词的是非问句相比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趋向于弱发问,例如:“这封信超重了,是不是?”“这封信没有超重,是不是?”

      在特指问中,选择问句同特指问句相比,由于选择问句只要求在有限的一组(一般是两个)情况中选择,缩小了探询的信息域范围,从而减低了疑问程度。因而选择问句的探询强度低于特指问句,是弱发问。从词汇手段来说,不同的疑问语气词表征不同的存疑程度。在是非问中,一般来说“吗”的存疑程度大于“吧”。

      下面的小结大体表明强发问到弱发问的趋势:

      肯定是非问句〉否定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

      是非问句/〉正反问句〉叠加问句 吗〉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