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的语义解释

——Katz语义理论研究之一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彩云,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袁彩云(1966-),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讲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98级博士生。

原文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着重讨论了Katz的解释(分解)语义学,即以语义标记为建筑材料,以选择限制、投射规则为准则,建立了句子语义解释的理论大厦,从而第一次确立了建立令人满意的句子意义理论的目标。给“What is meaning?”一个较完整的回答,是Katz始终不渝的追求。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字号:

      [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799(1999)01—0068—0074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离开语义是不能认识语言、分析语言的。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没有形成系统的语义研究理论。一些语言学家(如美国描述语言学家Bloomfield)甚至是抵制语义研究的。到了“转换一生成语法”的首创者Chomsky(乔姆斯基)那儿,情况是否有所改观呢?尽管“Chomsky革命”革掉了分析、 描写语言学的一些弊端,但视语义一如前人。Chomsky 认为一个句子是否合乎语法不能根据语义。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Colorless greenideas sleep furiously”(无色的 绿色的 思想 睡觉

      愤怒地)。这个句子由“形容语+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组成,它合乎英语的语法,但却毫无意义。他认为在语法里语义是不起作用的,从而把语义排除在他1957年理论框架之外。正是在这种逃避“流沙般意义”,依赖比较“容易辨认和解释的形式标准”从而知难而退的背景下,美国语言学家Jerrold J·Katz迎难而上,毅然提出了一系列语义理论,乃至排除语义于语法之外的Chomsky,在1965年的“标准理论”(ST )中让语义与句法、语音三足鼎立,平分秋色,从而使国外语言学从60年代初以来,重点由句法向语义转移。尽管Katz1963年的合作者Fordor,1964 年的合作者Postal后来都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但Katz仍坚持原来的观点,致力于语义理论的研究和完善。Katz的语义理论原先属于生成语法的一部分,主要通过语义规则(主要是投射规则projection rules),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即运用语义标记(Semantic markers)和辨义成分(distinguishers)及语义的选择限制(Semantic selectionrestrictions)对语义进行形式化的描写,检验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搭配得当,在意义上是否站得住脚,并解决句子的歧义问题,从而得出句子的意义。这些关于语义的论述被称为解释语义学(Interpretative semantics)。现在Katz已与Chomsky分道扬镶, 需要另立一个名称。根据Katz及其追随者在作品中常有分解理论(decompositionaltheory)的提法, 不妨用分解语义学(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来称呼Katz的语义学。

      一、句子的语义解释

      我们知道,词义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便是大量词典的问世,这些词典便是语文学家对词义研究的最终成果汇编。我国的训诂从春秋战国以至现代都有不少建树。另外,一些类型的句子的意义,特别是陈述句的意义被逻辑学家们研究了两千多年。但是,对自然语言中所有句子的意义进行系统研究的是Katz。是Katz的语义理论打破了语言学家只管词义、逻辑学家只管句子意义的局面,把词、词组、句子意义的研究统一在横跨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语义理论体系之中。下面我们着重讨论Katz的句子意义解释的理论。

      一般说来,在句法中,句子是这样通过语法规则依次形成的: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相应地,句子的意义是由语素义投射而成,即在句中,语素义合成词义,词义合成短语义,短语义合成完整的句子意义。对于前者的研究,国内外都有明确的句法结构理论;但对于后者,语素义投射成句义,这个投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在自然语言中,最广泛的理论便是Katz的语义理论,他对语义投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尽管这个答案并不十分完美,甚至在人们的逐步深入研究下显出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但他的首创精神仍然是十分可贵的,正是他的抛砖引玉,使后来者居上,各种语义理论模式竟相出现。

      “语义学能解释一些语法(即句法)所不能解释的——说话者可无限地创造和理解许多新句子的能力”(注:Katz,J.J(1972)SemanticTheory,Harper,New York,P37。)。也就是说,Katz的语义理论就是要给句子的语义解释提供一个模型,但这个模型一定是基于人们有一种产生和理解句子的内在能力,也就是一般人们所说的“语感”。这种内在语言知识是这种语义模型的基础。

      Katz的语义理论是基于Chomsky 描述的转换语法的句法规则而产生的假说。尽管转换语法后来发生了变化,但Katz的语义理论仍然保持不变。为了理解Katz的语义理论,有必要简单描述一下Chomsky在1957 —1970年间对句法本质特征的一些设想。

      Chomsky在“Syntactic structure”(1957年)及其后来著述中,将语法设想为一个句子的生成装置(device),它应该能生产出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不会产生不合语法的句子。每个生成的句子是独立的,不能生成出连贯的篇章。该装置的句法成分由以下单位组合成:一套少量的范畴符号,如∑,NP,VP(分别表示句子,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代表句子成分;还有一套将它们组合的规则。有两种规则:(i )短语结构规则或PS规则(Phrase structure of PS rules), 它是公式“x→z/(R—T)”的重写规则(rewriting rule)。 这条规则可以读成:x可以改写成出现在R—T语境里的Z,其中X、Z、R、T都是范畴符号,空档“—”表示Z出现的位置。(见后面所举例子)PS 规则生成短语标记,全部的短语标记组成深层结构。按1957年的模式,PS规则生成“核心句子短语标记”(kernel sentence phrase markers),1965年的模式生成“基础短语标记”(base phrase markers)。(ii )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s),在短语标记上进行转换, 由底层短语标记(Underling phrasemarkers)生成的是“最后派生短语标记”(final derived phrase markers)即句子的表层结构。转换规则像是“过滤装置”(filter),它把作为深层结构的短语标记变成表层结构,由以上少数有限规则生成无限多的句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