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

作 者:
文旭 

作者简介:
文旭 联系地址: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原文出处: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近年来国外语言学中的热点,其研究范围极其宽广。本文分七个部分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范畴化与典型理论、概念隐喻、意象及其维度、框架理论和脚本理论、拟象性、语法化和认知语用推理。作者认为,21世纪将是认知语言学的时代,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引进与自创相结合,将对我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字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从结构主义学派过渡到认知学派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生成语义学家扩大了生成语法的实证范围,偏离了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自治;二是认知语言学认真对待转换语法提倡的心灵主义的方法论成就(Rudzka-Ostyn,1988:671)。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研究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了解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Ungerer & Schmid,1996:x),是“研究与知觉、知识相关的人类语言”(Rudzka-Ostyn,1988:621)。

       认知语言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 Lakoff ( 1987 )和Langacker(1987)两部著作的面世;二为1989年春,由Rene Diren 组织在Duisburg举行的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杂志》,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会(ICLA ), 并由 Mouton de Gruyter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Taylor,Talmy和 Geeraerts等。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其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Labov(1973:342)曾指出:“如果语言学可以说是任何一件事, 它就是研究范畴。”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1983:77)。范畴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Lakoff ,1987:6)。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维特根斯坦时期,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该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Taylor,1995:23—24)。然而,这一理论却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 Labov 对cup,mug,bowl 和vase 等范畴的研究; Rosch 对furniture,vehicle,bird等范畴的研究,都证明经典理论不妥。 Rosch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的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约在1725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 G.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 Johnson(1980)。国外隐喻研究乃旭日东升、 方兴未艾,Judge还称之为一场“隐喻革命”(metaphoric revolution)。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Ungerer&Schmid,1996:114),“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Mey,1993:301)。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 或称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即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比如,我们把“垂直”概念域映射到“数量”概念域, 就会得到像“Pricesmay rise /go up /skyrocket”这样的隐喻句。其中“垂直”概念域是“始发域”,“数量”概念域为“目的域”。

      通常,人们是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域上,这样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例如,美国人常把“婚姻”概念化为以下三个隐喻:

      (1)Marriage is a manufactured product.

      (2)Marriage is an ongoing journey.

      (3)Marriage is a durable bond between two people.

      这就不难理解婚姻是何意思。

       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imageschemas)。它们是基本经验,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我们有“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它存在于三维空间的概念域中,如果把该图式用于非空间的概念域,就会产生empty words,put ideas into words这样的隐喻,其中语言形式被概念化为容器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