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学术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训诂学研究也随之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现代的训诂是在训诂学指导下的训诂,是训诂学发展程度的标志,从现代训诂的深化、发展、成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训诂学的发展,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把现代的训诂和训诂学放在一起综述。 一、古文献词语考释成果最多,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宗教、职官、姓氏、俗语等等各个方面。以传世文献而言,几乎所有的古代经典、诸子百家、历代史书、各种文集、话本、戏曲、小说乃至农、林、工、牧、游记之类著作中的有关词语,均有所考释。其中特别突出的是近代汉语、宗教、中医词语的诠释以及《尔雅》、《说文》一类专书的系统研究和注译。以出土文献而言,几乎涉及甲骨刻辞、铜器铭文、古代玺印、货币、陶文、石文、简牍、帛书的有关词语。特别突出的是小屯南地甲骨、西周甲骨、中山王墓铜器、曾侯乙墓编钟、睡虎地秦墓竹简、包山楚简等等新出土文献的词语考释。 随着词语考释的发展,辑集出版了多种词语考释的论集,如《甲骨文字释林》、《义府续貂》以及以前出版而又重印的《积微居金文说》等等。也出版了一些专书或类别的词典,如《诗经词典》、《世说新语词典》、《甲骨文简明词典》、《禅宗词典》等等。以上所说的论集和词典,大约有好几十种,这里所举各例,只是用以说明类别,并不是要罗列,所以一概不提作者之名。这一些论集和词典,加上数以千计的词语考释文章,发掘了相当数量的新词、新义以及鲜为人知或被人忽略了的隐僻意义和具有某些时代特征的用义;纠正了前人的某些误释,补充了某些不全面的诠释。这一些词语考释,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学的研究,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民俗、地理等等学科也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材料,的确是功不可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多数训诂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之下,相继编成并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训诂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二、古文献整理全面展开,在新时期里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其涉及面之广,获得成果之多,是本世纪任何一个时段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以传世文献而言,几乎涵盖了经、史、子、集的各个方面。整理的手段有校注(如《新语校注》),有新注(如《春秋左传注》),有集注(如《逸周书汇校集注》),也有集大成式的同类古文献的整理(如《新编诸子集成》),还有新编总集(如《全宋文》),可以说各种可以用的整理手段都在运用。一般的标点、断句,所见甚多,不必例举。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极难断句的古籍也有了断句本(如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通训定声》)。我国古代有一些文体如八股文,今人知之甚少,清代及清代之前只有选本而无注释本,民国以来连选本也几乎绝迹,今人欲知也不可得,现在也居然有了注释的八股文选本(如《八股文观止》)。有的学者还利用今译的办法把古文献译为白话文(如《评析本白话十三经》),以帮助读者。这样的今译本甚多,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整理古文献的特点之一。以出土文献而言,这一段时期整理出版得最多,如《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英国所藏甲骨集》以及与之配合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和《殷墟甲骨刻辞类纂》;金文方面有至今收器铭最多的《殷周金文集成》;有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具有重大意义的《侯马盟书》;有对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特别引起人们关注的是《银雀山汉墓竹简》,其中有多种佚书,如《孙膑兵法》、《守城法令十三篇》、《唐勒篇》、《十官》、《务过》、《为国之过》、《起师》、《曹氏阴阳》等等。这些佚书的出土,使得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疑问得到解决。另外有一种《元光元年历谱》,以十月为岁首,是至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古历谱,可以订正宋代《通鉴目录》以来有关各书之误;还值得特别一提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大批帛书,计有古籍28种,共约12万多字。其中有一些是佚书、佚文,可补今存古籍之不足。如《周易》的《六十四封》,与今存各本相比,不仅卦名不同,卦序、卦辞和爻辞也有出入。《周易》第二部分的《缪和》和《昭力》,记载了孔子和弟子们讨论卦和爻辞的情况,均不见传世文献。又如《老子》甲本和乙本,不仅本文和今存《老子》有出入,而且甲本卷后和乙本卷前均有佚书,其篇名为《五行》、《九主》、《明君》、《德圣》、《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再如《五星占》,保存了甘氏和石氏天文书的一部分,末尾列出了木星、 土星和金星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至公元前177年(汉文帝三年)这一会合周期内运行状态,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书。还有《五十二病方》卷前的4 篇佚书,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医学理论中最古老的著作。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整理出版,其中有训诂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可用资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古文献整理数量极多,以上所举仅为几个例子,为的是说明其概况。 三、训诂学本身的研究与建设,在这一段时期也是蔚为大观。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训诂学的真正建立者是黄侃。他的《训诂述略》本来是二十年代在大学讲课的一个提纲,后来在《制言》第七期发表之后,便成了训诂学从经学独立出来的第一部有理论有体系的训诂学专著,同时宣告了训诂学的诞生,可以说是功勋卓著。从训诂学建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仅有极少的几部训诂学专书问世,如何仲英《训诂学引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1950年初到改革开放之前,也只有极少的几部,如陆宗达《训诂浅谈》、林尹《训诂学概要》。改革开放以来则形势大变,训诂学专著的问世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仅笔者所见,就有近二十部,如陆宗达《训诂简论》、洪诚《训诂学》、王宁《训诂学原理》等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训诂学发展的蓬勃之势。2、 任何一门学科在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学科或促使这门学科更富于科学性的过程之中,一般说来都在不断地对该学科所使用的术语及有关解释,进行各种考察,作各方面的研究。这一段时期训诂学的发展也不例外。训诂学有相当一批术语,如形训、声训、义训、递训、反训、互训、推原、义界、本字、本义、引申、假借、通假等等,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有些术语的解释使人感到不太清楚、不太明确。为了发展训诂学,使之更加科学化,训诂学工作者在近二十年里对有关术语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和论证。各种解释,在所有的训诂学专著里都可以见到,有的则写成专文进行讨论,少数的还写成了专著出版,如刘又辛的《通假概说》、孙雍长的《转注论》等等。这一些事实充分说明,这一段时期的训诂学研究有着相当深入的发展。3、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理论,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加科学化,必然进行必要的调整并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成果。我国的训诂学研究也正是如此,其理论成果有的体现在训诂学专书里,如陆宗达、王宁合著的《训诂学方法论》对词义运动的规律、存在的形式、相互影响等等特点,都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阐明。也有的以文章的形式发表,如马文熙《词义裂变试论》,从类似的现象中总结出汉语词义运动还有词义裂变这一方式。即一个词裂变成两个能独立运用的意义,分别与表示某个词的字的构件有关,如景从日故有明义,景从京声故又有大义。类似的新的理论成果,在有关训诂学的专著和论文里多有所见,此从略。这一类事实说明,传统训诂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大大迈进了一步。 纵观这一时期训诂学研究的发展约可概括为三大特点:第一是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结合愈来愈紧密,如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以出土帛书本《老子》为底本,以传世王弼注本为主校本,另取敦煌卷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计33种为参校本。第二是既关心新词新义的考证,又较注意吸收各种新的理论尤其是语义学方面的理论。特别是近十年来,资料和理论并重的倾向愈来愈突出。这种现象,无论是在论文中或是在专著里都有所反映,不必赘述。第三是海峡两岸都成立了训诂学会,训诂学研究者可以经常聚集在一起,交流心得,互相切磋,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另外有一些刊物如《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词库建设通讯》等等可以不时发表一些研究论文。不少出版社还支持出版专著,使得训诂学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