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荣1990《北京土语辞典》481“这不”条如下。拼音后加注音标,下同。 这不
用以否定(注:为行文明确起见,这里的“否定”可改为“否认”。)别人的想法、说法,指出已实现在眼前,如:“这不,他到底还是来了。” “你们说今儿个没雨?这不,西北阴上来了。” “别着急啦!这不,咱们的车回来了。” 这里的解释欠妥,请看以下两段引文。 《北京晚报》一九九七年九月二日第10版,戴树棠《剃光头》云: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可我这老头,理发时依然习惯于专寻那些“一条围裙一个凳,一把推子定乾坤”的小摊。……当然,岁数大的人,也并非不爱美。这不,我不再剃光头了。 《参考消息》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第8版,法国《费加罗报》九月十七日《婚庆服务》译文云: 一家婚庆服务店的橱窗里摆着大幅彩照。在这些照片里,新婚夫妇的身后配有不同的背景。有尼亚加拉大瀑布、柬埔寨的宝塔……。墙上挂有婚纱,一个赛一个的华丽高雅。……结果,来的不仅是刚结婚的年轻人。这不,我们碰到了一对两年前结婚的夫妇。当时,他们没能照上这样的相。……他们正在犹犹豫豫地选景,不知是选威尼斯好还是紫禁城好。 在这两段引文中,“这不”的上下文是一个人说话,并无别人。上下文的语气都是一贯的,并不是先否认上文,下文再指出跟上文所说不合的情况。上文说“岁数大的人并非不爱美”,下文说“我不再剃光头了”,是用来证实“并非不爱美”,哪儿是用来否认“并非不爱美”?上文说“来的不仅是刚结婚的年轻人”,下文说“我们碰到一对两年前结婚的夫妇”,下文是用来证实上文,哪儿是用来否认上文? 现在用土语辞典“这不”条的解释来分析本条的例句。“这不,他到底还是来了。”其中的“这不”有下文无上文。“别着急啦!这不,咱们的车回来了。”其中“这不”的上下文是一个人说的话。这两条例句中都没有别人的想法、说法。“你们说今儿个没雨?这不,西北阴上来了。”“这不”的下文指出就要下雨,跟“这不”的上文说没雨正相反。这大概就是辞典编者说的否认别人的想法、说法了。 由此可见单凭辞典编者所引的例句,不能得出“这不”正确的意义与用法。编者又忽略了“这不”上下文语气连贯的例句,就给“这不”找了个对立面,拿“别人的说法、想法”作否认的靶子。未免以偏盖全。 “这不”是反问的话,相当于反问句“这不是吗?”可以说是“这不是吗?”的紧缩式。反问句的形式和意义正相反,否定形式(即带否定词的形式)表示肯定。(注: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15.1.4 有的句子形式上是疑问句,但不要求回答,只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这种疑问句叫做反问句。反问句的形式和意义正相反,肯定形式(即不带否定词的形式)表示否定,否定形式(即带否定词的形式)表示肯定。)“这不是吗?”是反问句,意义是“是的”。“这不”是“这不是吗?”的紧缩式,意义也是“是的”,用来加强底下说的话。 以上举的带“这不”的例句,无论是《北京土话辞典》元有的例句,还是本文新举的例句,其中的“这不”,意义都是“是的”,对下文起加强口气的作用。“这不”都没有靶子须要否认。 以上所举带“这不”的例句可以分成三类:一是上下文语气连贯的例句:……这不,我不再剃光头了。│……这不,我们碰到了一对两年前结婚的夫妇。‖二是“这不”下文所说跟上文所说相反:……这不,西北阴上来了。‖三是其他:这不,他到底还是回来了。│别着急啦!这不,咱们的车回来了。‖第三类有的例句,“可不”前可以添补上文,成为第一类或第二类。 土话辞典元有第一个例句“这不,他到底还是回来了。”其中“这不”有下文没有上文,我们可以添补出两种上文来。 我们说他会回来的。这不,他到底还是回来了。 “这不”的上下文都说回来。 你说他不会回来的。这不,他到底还是回来了。 “这不”的上文说不回来,下文说回来。 无论“这不”的上下文所说相同或者不同,“这不”的用途都是加强下文的口气。 现在再看《北京土语辞典》221“可不”与“可不是”两条。 可不
表同意。如:甲说“这场雨下得好哇!”乙答“可不!两个月来太旱了,这场大雨对庄稼有好处。” 可不是
同“可不”。或说“可不是吗!”虽用“吗”为助词,但仍是表肯定,表同意。 土语辞典的编者说:“可不是”同“可不”,或说“可不是吗!”我们说:“这不”为“这不是吗?”的紧缩式。两者一对比,可见“可不,可不是,可不是吗!”都是反问的话。问句用吗,反问句的否定形式“表肯定”,这都是常规,不必说“虽然、但是”一类话了。至于“表同意”,那恐怕限于本句,不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