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辞书编纂同古书注解一样,本身就属训诂工作。古代辞书以及近现代所出古代汉语辞书的编纂,离不开汉字形、音、义的辨析,涉及单字和语词的立目,义项的设立和安排,古书例证的引用等等。所有这些,都同训诂与训诂学的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 在今天,为适应新时代、新世纪的需要而编纂的现代汉语语文辞书,包括现代汉语的字典、俗语词典、熟语词典乃至语文类百科词典等,是否同训诂与训诂学失去了联系,彼此互不相干了呢? 回答是否定的。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编纂涉及语词中包含的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的训释,古代语词构造方式、释文内容乃至有关语法修辞、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揭示,这一切都离不开训诂与训诂学,经常需要借助、参照、继承、发展训诂学研究成果,而决非互不相干,各行其道。 下面,试以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的杰出代表《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以下作《现汉》)为例,切实、具体地探讨现代语文辞书与训诂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割断。《现汉》“前言”和“凡例”明确指出所收词语包括“现代书面上还常用的文言词语”,还收了一些字词的“古代的用法”,并收了一些“现代不很常用的字”。这些古汉语字、词、语为数虽不少,但并不妨碍《现汉》仍然是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因为它们大多已经融入了现代汉语,成为现代汉语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融入”的明显标志是大量现代汉语成语来源于古汉语,它们不但常见于现代书面语,而且在现代口语中也经常使用。更重要的“融入”是不少现代汉语语词包含了古汉语语素和古汉语语言成分。以解释古代字义、词义、语义为己任的训诂学自然在这些字、词、语的解释中大有用武之地。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丁声树、李荣等先后任《现汉》主编。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批专业工作者历时30年编纂了这部代表国家水平的词典。编纂者的训诂学素养随处可见。不少含有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的现代汉语语词得到精确的训释,使读者不是笼统、囫囵地了解词语含义,而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透彻而准确地掌握词语含义和用法。例如: 寻常 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注音略,下同。) 不速之客 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生死攸关 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攸:所)。 杀人越货 杀害人的性命,抢夺人的财物(越:抢夺)。指盗匪的行为。 含辛茹苦 经受艰辛困苦(茹:吃)。 训释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不一定都加括号另行解释,在对词语的解释、译释或串讲中显示古语素或古语言成分的含义使读者一目了然的可不必另加括号注解。如: 招贤 招纳有才德的人。 揖让 (书)作揖和谦让,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交迫 (不同事物)同时逼迫:饥寒~│贫病~。 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了,三通鼓,勇气就完了。后来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以上解释、译释或串讲中,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均能一一“对号入座”。 不论加括号另作解释还是在释文中显示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含义,古义均得到训释。从而有助于举一反三,解决一系列疑难问题。如对古汉语语素“攸”、“茹”的训释,对理解含该语素的词语如“责有攸归”、“利害攸关”,“茹素”、“茹毛饮血”等词语均有切实帮助。又如“交”所保留的不同于“交叉”、“交互”义的“同时”、“一齐”的古义,同样保留在“雨雪交加”、“内外交困”、“百感交集”、“交口称誉”等成语中。说明着意解释古义决非多余之举。“一鼓作气”引用古书出处并作译解串讲,从而对语词的语法作用也交代清楚(如“一”作状语,“鼓”活用作动词等)。 《现汉》对不少含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的词语在释文中既不加括号另训古义也不在解释、译释或串讲中显示古义或古用法,但可在相关的单字、复词或词组下查检释疑。例如: 穷兵黩武 使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 该成语每字均为古语素或古语言成分,如释文中不能确切找到解释,可在相关的单字、复词下找到有关古语素及古语言成分的含义。如单字“穷”有一义项为“用尽,费尽”,即举此成语为例。又如“黩”有“轻率,轻举妄动”的训释,举“黩武”为例。再如复词“黩武”条,释文为“滥用武力”,也举此成语为例。 空空如也 空空的什么也没有(见于《论语·子罕》)。 古语素“如”的含义不明,查单字“如[3]”,释文为:“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也│侃侃~也。” 对于包含特定历史文化内容的古语词,《现汉》一般均能交代出处或来源,并对原义和后起义分别加以解释说明。例如: 桑梓 〈书〉《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来比喻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