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福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00732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引言

      0.1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不少学者,如王力(1958)、太田辰夫(1958)、张洪年(1977)、赵金铭(1979)、梅祖麟(1981)、曹广顺(1986;1995)以及刘坚等(1992)等,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结论大体可概括为:完成体助词“了”是由“终了/完了”义动词虚化而来。动词“了”首先在“动+宾+了”格式里趋于虚化(但仍为完成动词),然后位置由宾语之后挪到动宾之间,即:“动+宾+了”>“动+了+宾”。而“了”字只有见于“动+了+宾”格式,才可以认为是完成体助词。

      前辈的研究成果无疑是我们继续讨论这一问题的坚实基础。不过,上述结论也并非没有可疑之处。譬如(i)如何判定“动+宾+了”格式里“了”已趋于虚化?(ii)按照通常的说法,动宾之后的“了”是完成动词,动宾之间的“了”则是完成体助词。二者性质、功能不同,“了”何以由动宾之后移到动宾之间?(iii)如何断定“动+了+宾”格式里的“了”字是完成体助词而非其他表完成的成分(如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对于这些问题,现有的研究并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

      0.2因此,本文试图对“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重作解释。笔者认为,“了”先在“动+了”格式里虚化为动相补语(phase complement),然后带上宾语就形成了“动+了+宾”格式,即[动+了]+[宾]>[动+了+宾],最后,“动+了+宾”格式中的动相补语“了”进一步虚化完成完成体助词。

      一 唐五代的三种完成体格式

      1.0唐五代时期,由“了”字参与构成的完成体格式有以下三种:

      (Ⅰ)动+了+宾 见了师兄便入来。(《敦煌变文集》,396页)

      (Ⅱ)动+宾+了 作此语了,遂即南行。(同上,8页)

      (Ⅲ)动+了 军官食了,便即渡江。(同上,20页)

      上面三类格式里的“了”,(Ⅰ)类通常认为是完成体助词。(Ⅱ)类一般认为是完成动词。至于(Ⅲ)类,学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的一概视为完成动词;有的认为缺乏标记(未带宾语),难于判断;有的认为其中少数例子可看作完成体助词。

      下面我们打算从具体语料出发,讨论这三类格式中“了”的性质和用法。

      (Ⅰ)动+了+宾

      1.1唐五代文献里,能被确认为“动+了+宾”格式的用例是比较少见的。在作为“同时资料”的敦煌变文里,目前发现4例。其中《敦煌变文集》2例:

      (1)各请万寿暂起去,见了师兄便入来。(396页)

      (2)唱诺走入,拜了起居,再拜走出。(211页)

      在潘重椝《敦煌变文集新书》里,我们也检得2例:

      (3)前皇后帝万千年,死了不知多与少?君向长安城外看,遍山遍野帝王陵。(354页)

      (4)大王闻太子奏对,遂遣于国门外高缚彩楼,诏其合国人民,但有在室女者尽令于彩楼下集会,当令太子自检婚对。寻时缚了彩楼,便思(私)发愿……(540页)

      以上4例,例(1)引自《难陁出家缘起》,原卷编号为伯.二三二四。例(2)引自《唐太宗入冥记》,原卷编号为斯.二六三○。例(3)引自《维摩碎金》,据潘重椝(1984),原卷为前苏联科学院亚洲人民研究所藏敦煌F.一○一号写本。例(4)引自《悉达太子修道因缘》,潘重椝先生据日本龙谷大学藏本校录。《唐太宗入冥记》是一残卷,其他三篇篇末也未标明抄写时间。因此,“动+了+宾”格式出现的年代目前还难以确定。不过,王重民(1982)认为:“敦煌所出变文绝大多数都是九世纪中间的作品,如《维摩诘经》、《添品妙法莲花经》、《弥勒上生经》等讲经文,《王昭君》、《王陵》、《季布》、《燕子赋》等变文,我疑猜都是第九世纪上半世纪的作品;其他有事迹可考者,如《张义潮》、《张淮深》等变文,则均作于第九世纪下半世纪。”此外,梅祖麟(1988)也把变文的写作年代确定在公元800-950年之间。据此,我们把“动+了+宾”看成是中晚唐时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语法格式,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除上举敦煌变文里的4例外,学者们较多引举的还有见于唐五代诗词里的7例:(注:廖名春(1990)举出《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1例“动+了+宾”: 张元爽十九日取叁拾,同日更取十文,八月十六日赎了物付仓桃仁去。《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五册)但蒋绍愚(1994)对此例的可靠性提出质疑,蒋先生推测例子中的“赎了物”可能是“赎物了”的误写。姑录此以备考。)

      (5)补了三日不肯归壻家,走向日中放老鸦。(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全唐诗》,4384页)

      (6)鬒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白居易《如梦令》,同上,10057页)

      (7)将军破了单于阵,更把兵书仔细看。(沈传师《寄大府兄侍吏》,同上,5304页)

      (8)几时献了相如赋,共向嵩山采伏苓。(张乔《赠友人》,同上,7324页)

      (9)神仙不肯分明说,迷了千千万万人。(吕岩《绝句》,同上,9697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