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古音侵部 1.1[三]字,柯氏书第149页。 甲骨、金文都用三横画表数名,秦篆和现代写法都一样。
苗语“含”的说法与汉语“哺”字有关。《说文·口部》:“哺,哺咀也。从口甫声”(“咀,含味也”)。《广韵·暮韵》:“哺,食在口也。薄故切。”这是一个上古音鱼部字。
1.6[寝]字,柯氏书第134页。 《说文·宀部》:“寑,臥也。从宀侵声。”七荏切。甲骨文作从宀从帚。从帚之义不明,唐兰说从帚声,可疑。
但大多数侗台语“话”的说法和汉语“话”字同源。“话”是现代汉语口语常用的词,但却是一个极古老的词。《书经·盘庚》:“乃话民之弗率。”《诗经·板》:“出话不然”。《说文·言部》:“话,合会善言也。从言昏声。《传》(按:指襄公二年《左传》)曰:‘告之话言’。”古快切。“话”是上古音祭部字。
以上就上古音侵谈两部举出15例,都是一些基本语词,包括日常行为9例:“含”,“饮(喝)”,“念(想)”,“谈(话)”,“寝(睡)”,“擔(挑,抬)”,“扛(抬)”,“染”,“寻(烤)”;自然事物3例:“嶮(山洞)”,“雨(水)”,“盐(鹹)”;人体部分1例:“心”;性质词1例“甘(甜)”,数词1例:“三”。从这些词的对应上可以看出汉、藏缅、侗台、苗瑶各语之间的同源关系,而声调在有共同调类的各语言之间有很强的发生学证明力量(其中调类歧异者当另有原因)。请看下表:(注:请参看作者36年前旧作《论调类在汉台语比较研究上的重要性》,见《中国语文》1962年第1期。又《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见《民族语文》1996年第4期,第26—27页。汉藏语中绝大部分有共同调类的语言里,声调在音韵学上是和声母、韵母等价的;所以同源字除声母韵母可以对应外,调类也应当相同(调类不相同的由某种原因导致)。这是一个易于理解的现象,以后不再列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