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挑战的北京晚报

作 者:
肖培 

作者简介:
肖培 北京晚报总编辑

原文出处:
新闻与写作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在日益突进的现代化势态中,有时传统深厚的东西往往容易陷入困境。晚报是中国最先进入读者市场的报种,80年代最引人注意的文化景观是“晚报现象”。十年后的今天,重庆、黑龙江等地方的晚报已改为早晨出版上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地的晚报都不同程度受到当地其他都市报的挑战,发行市场和广告收入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占分割。

      当今晚报正受到来自五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滞后的出版时差,多样化的晚间娱乐方式,对晚报生存空间的挑战。晚报是各报种当中最易“碎”的信息品,有效阅读时间非常有限。昨日新闻对读者已是滞后消息,今日新闻又为电视抢占。丰富的晚间娱乐生活又占去了晚报的阅读时间。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种一张晚报伴灯下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晚间上网冲浪成为一代新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手段。

      第二,晚报的先发优势受到日益完善并已成格局的都市报系的挑战。党报所办城市子报、晨报、青年报、商报、生活报等纷纷以先期进入市场的晚报为范本和“假想敌”,在丰富性、新闻性、可读性、贴近性和服务性上与晚报一拼高低,挤占、分散了晚报原有的受众,切割了晚报的广告市场。都市报板块,尤其是新型都市大报成为中国报业最为强劲的生力军,湮没了最早出现的“晚报现象”。

      第三,晚报过于地域性的新闻取向,日益受到当代读者新闻消费倾向转变的挑战。国家统计局1998年居民读报消费形态调查表明,北京地区67%的居民首先阅读报纸上的综合国内新闻,其后的阅读率排序为:国际新闻65%,社会热点44%,体育新闻41%,电视预告39%,天气预报37%,购物指导36%,法律信息32%,卫生保健31%,生活信息25%。晚报所专长的一般意义上的“贴近”和“服务”类新闻的阅读比在下降,而重大新闻深度报道的阅读比大大上升。

      第四,被视作晚报新闻特色的“短、平、快、软、杂”受到现代传媒拼硬、拼深、拼后期编辑制作的挑战。今天的读者已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是希望了解新闻纵深,渴求知道新闻背后不知道的原因。而晚报虽信息量大,但消息平面化,缺乏纵深,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办报视野、视角和视点的竞争,已超越了晚报旧有的传统。在新闻观念、编辑手段上,晚报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陈旧。

      第五,晚报受到多种媒体分众的挑战。电视同步直播,网络媒体独有的滚动发布和访问者的“交互”,正对纸媒体形成威胁。1999年1 月,全国网民只有210万,而到6月30日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达400 万。当前,报纸电子版和其他网络媒体有四种存在形式:①翻版模式。即电子版是报纸的翻版,所不同的是滚动式发布新闻。美国《纽约时报》电子版采取这种方式,我国报纸的电子版也大多是报纸信息的重复;②兼容模式。报纸的电子版新闻兼配有电视图像。在管理体制上,电子版采访部与纸媒体分而竞争,这种电子版兼容了报纸与电视的特点。美国《今日美国》报电子版就采用这一先进的模式;③平台模式。把报纸的电子版变为一个信息平台,其既有新闻报道,又有地方生活、经济、文化、市场、影视资讯。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就因采用这一模式引来众多访问者;④联合模式。几家报纸联合组建一个网站,共同发布信息,美国的新世纪网络就是由九家地方小报共同组建的。电视新闻的滚动播出,重大新闻的现场直播,及富于情趣的网上冲浪,正在挤压晚报的生存空间。

      二

      晚报改造的方向是什么?

      扩张报纸外延成为近两年报业变革的一大动向。报纸扩版的动机是为广告刊载扩容。没有广告前景的扩版是盲目的。我们看到越是广告效益增长快的报纸,扩版的频率越快。经济意义的扩张是财富聚敛的过程。在扩版浪潮中,产生了中国报业的“马太效应”。

      然而,比扩版更为关键的是报纸内容的改造。

      报纸的兴衰与时代紧密关联,甚至一份报纸的诞生条件和商机都是由时代所提供的。随着市场经济概念被确立,非公经济呈现高增长态势,90年代初《中华工商时报》诞生了。回想90年代初的《南方周末》绝不是今天饱有文人精神的样子。那时头版的左上四分之一版面,常常是骇人听闻的标题和手绘图。与之相应,北京青年报的《青年周末》在北方诞生,全国主要大城市几乎同时出版了周末版,催发了中国报业第一个市场现象——“周末大战”。“周末版”是“世俗化社会”的产物。经过十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般轻工业产品不再短缩。以汽车,住房和旅游为特征的小康型消费浮现。于是,顺应“消费时代”的到来,《精品购物指南》等消费信息类报纸上市了。与那些应运而生的报纸比,晚报显然是一棵老树,对它的改造首先要考虑如何在主干上嫁接出时代的果实。

      晚报作为读者文化生活中的必读品,作为适应不同群体的共读品,不可以像购物类报纸那样只抓住读者的某一类需求,或某一类读者的需求,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晚报的改造首先要抓住当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广大读者的本质需求,在这两者的结合上找生长点,并以此作为主导办报人的“灵魂”。办晚报单纯尾随读者的个别需求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文化时代”。

      今天,甚至连儿童也被带进了电脑“技术游戏”。在掌握技术本领中,未来一代培养起对技术的浓厚兴趣,这决定了他们将把自己的目光盯在技术变革与创造上。青年一代对技术的渴求,产生了“后喻文化”,即青年一代总比上一代人先掌握技术成果,老一代人要向新一代人学习。继用“X一代”、“Y一代”表述当今青年特性,去年以来,西方社会学家用“X一代”描述当今14岁—29岁的青少年,其意为电子化、网络化的一代。“技术文化”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已成为今日社会最普遍的文化欲求。

      观察历史可见,每当世纪之交都会迎来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增长时期。主导20世纪社会变迁和人文进步的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向日常社会生活的转移促进了人们生存手段的变革。当今,人们愈发感受到高科技时代的生存压力,愈加重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生存技能。因此,我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加放眼世界、关注前沿。所谓“技术文化”时代就是指技术进步成为拉动社会变迁的根本手段;技术的革命,生成了相应的文化形态;有了新技术就有了掌握这种技术的人才,拥有这类人才,也就带来了相应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这种新型人才成为拉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晚报作为拥有最广泛受众的文化信息产品,要扣住这一时代主题,有效传递这个主题,用正在生成中的主流文化,满足受众对报纸的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