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验新闻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新闻与写作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年5月4日起,我们在北京晚报的第2版社会新闻版上, 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新闻专栏——体验新闻,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专栏共发出新闻稿件10篇,虽然数量不多,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晚报人、特别是晚报社会新闻中心的记者编辑们,在新闻理念上进行的探索性思考和在新闻实践上进行的尝试性改革。

      创办这个专栏之初,我们对这个专栏的稿件,作出了下列3 点基本定位:1、体验新闻的写作,首先应当体现出作者的受众意识;2、体验新闻追求一种全新的、经典式的新闻写作样式;3、 体验新闻重在体验和对体验的展现,它强调作者与采访对象和受众的多向沟通与交融。

      上述3点定位, 来自我们对晚报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体验新闻旨在树立记者的关心受众需求的意识。

      人们喜欢用话语时代或话语空间来界定现今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何谓话语时代?我以为,它至少具备这样的特征,即多元经济带来的多元化需求。如今很多人的生存发展取决于个人,因而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发展有利还是无利,“我”也要说话了。于是,表现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就是人们不仅要看报,还要评报、参与办报,在报纸上发表意见;还有一时间在各大电视台鹊起的“实话实说”等脱口秀节目。再比如,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仅要重视传者,更要重视受者,重视传者和受者间的相互交融、相互作用。这种交融与作用被称为视野间的对话。

      话语时代的出现,要求报刊新闻工作者进行这样一些新的思考,比如:新闻记者是否应该化解自己的精英意识、导师心态,不要以为自己洞悉历史前进的方向,处处摆出从事改造社会、改造人的大架子;新闻记者应该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或者说应当具有一种平民心态,要学会以适当低调代替传统的高调,特别是晚报的记者,又特别是晚报报道社会新闻的记者,等等。当然,这样的思考并不是说,就意味着我们应放弃新闻记者的责任。无论何时,在一切原则问题、重大事件上,新闻记者毫无疑问地要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这里的意思是说,在话语时代,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具备,而且需要强化尊重读者的意愿,关心读者的兴趣、爱好和要求的意识,特别在写作中要考虑如何增强对读者的亲和力。

      二、体验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写作样式。

      我们把“体验新闻”看作一个崭新的新闻样式,强调它不同于新闻写作上的传统方式。早在60年代,面对电视媒体中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电视新闻的同步性的强大冲击,国外新闻界的同行已经认识到报刊新闻在写作方式上必须要作出相应的变化,由此,美国曾经出现过一个“新”新闻流派,这个流派主张新闻报道除了提供事实、提供信息外,还应该补充一些别的内容,其中包括新闻写作的风格、新闻写作的质量。认为在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阅读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信息,他们还需要在新闻中找到快乐、轻松、愉悦,找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沟通、以及与作者的共鸣,甚至找到对现代生活的场景、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的了解与诠释。

      对“新”新闻流派的了解和研究,给了我们一些富有意味的启示,其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应当充分估计到信息时代的到来带给读者在阅读需求上的巨大变化,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报刊新闻的优势。当今,没一个报刊人能够忽视来自第3媒体——电视,乃至第4媒体——正在蓬勃发展的电脑互联网络带给新闻报刊的严峻挑战。我们认为,报纸是一种视觉媒介,它和电视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不必像看电视那样,只是一味地被动体验,人的视觉和思维不必像看电视那样必须亦步亦趋地紧跟着不断变化的镜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更不能有任何的离谱,好像被押解着赶赴目的地一样。报刊新闻能够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从容的节奏、想象的空间,能够帮助读者从知识上、情感上理解他们所收到的信息资料,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正因为如此,报纸记者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更要讲究传递艺术,报刊新闻不应当仅仅提供事实类、叙述类的报道,还可通过对场景、对细节、对谈话,对采访者的所见所闻,和被访者的所思所想的讲述,把记者采访的一切经历、见闻、感受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阅读享受。在这一点上,报纸不仅可以做到有用,而且能够做到有情有趣。由此,情趣、体验应当被列为新闻写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所谓“言辞平和尚不足,情形具备才为贵”。这样,我们选择了“体验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样式,试图开创一种社会新闻的精品样式,来实现我们的思考。

      事实表明,我们的尝试是有价值的,迄今刊出的10篇体验新闻,有常态的报道,比如《当了一天养鸟人》(记者程胜)、《当了一天卖花姑娘》(记者扬威)、《迟到的售货员》(记者龙露)、《当了一天孩子王》(记者王宁江)等;更有非常态的报道,比如《最后的化妆师》(记者张鹏)、《迎接生命》(记者扬威)、《走进旧照片里的茶馆伙计》(记者周家望)、《体验急救》(记者谢卫列)、《体验临终关怀》(外请作者)、《铁门里的世界》(记者张鹏)等等。有人们熟悉的领域,如体验做保育员、孩子王,也有人们不十分熟悉的行业,如体验在茶房里当小伙计,体验在殡葬处给亡者做最后的化妆,体验做护士、做精神病科医生等等。这些报道几乎全部采用了突出情趣、注重记者的亲身体验和亲身经历,以描写的方式去展现记者所经历的场景、事件、见闻及感受,一改社会新闻版过去清一色的只叙述事实新闻的写作方式,以一种经典式的报道方式,增加了社会新闻的报道样式,丰富了社会新闻版的版面,更扩展了社会新闻的表现手段,拓深了社会新闻的报道层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