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20年后,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发生了质的飞跃。媒介的结构变为多层次、多元化、多品种;经营方式也变为企业化管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向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中国新闻业已经形成一个大的产业,并且成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媒介的发展基本构筑成一个立体结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多媒体”联合构筑了媒介生存发展的框架结构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使各国间往来加强,携手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立体空间。企业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走集团化道路,给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新闻媒介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发展前景,媒介走向“多媒体”联系已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新闻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媒介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有关人士调查,美国媒介近一二十年的白热化竞争表明,单一媒介的发展,很难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发展的有利地位。美国的报业集团,早已不是报刊媒介的集合体,而是拥有包括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在内的综合化媒介托拉斯,以“联合舰队”的形式抵御市场竞争的大风大浪。如纽约时报公司,它拥有美国第三大通讯社——纽约时报通讯社和特写辛迪加——美国报业联盟,还拥有多家日报、周报、杂志及电台、电视台、电子报刊、图片社和造纸厂等。在过去的6年里,大多数美国大报都在缩小,无论人员、 记者站还是订户数都在减少。但《纽约时报》的利润却在不断增加,不仅新建了两个印刷厂,股票也从21美元上升到71美元。媒介发展的集中化和媒介产业的综合化,已成为美国媒介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 中国的媒介从1996年第一个报业集团的成立,到现在全国已组建了6个报业集团。同时各地党报也通过兼并而拥有了一批子报, 形成了多家媒体共同经营的相对规模化。虽然“多媒体”联合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但这无疑是一个方向。报业集团首先要有规模经济效益,要发挥出规模优势。以《经济日报》集团为例,为了建立“经济日报”的品牌优势,他们除正在实施“五个一”工程外,还与北京有线电视台合作,推出一个由经济日报社独立创意、并独立制作的经济类新闻杂志栏目“视点纵横”,既发挥了经济权威报纸的优势,也增强了电视节目的力度和深度,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报社与电视台互不渗透的传统格局,并在“多媒体”联合、优势互补、发展媒介立体空间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此外,他们还准备考虑下一步力争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五业”兴旺,以及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办公司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尽快壮大起来。媒介与社会的多个结合点连网构筑成集团实力的整体结构,正在逐步形成生存与发展的立体空间。同时也带动了传统的传播体系及其运作机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表明当代新闻业的市场竞争进入了一个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二、“多功能”开发构筑了媒介以人为本的市场结构 媒介承担着通过媒体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作用。怎样通过报纸、期刊、出版物、广播、电视等媒体,更好地利用自身导向、传播、服务、娱乐、监督等“多功能”优势,培育更广阔的社会市场?受众无疑是它最直接对应的资源开发对象。媒介在关注受众的普遍需求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从而随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以报业为例,扩版主要是以专题化的形式出现,按不同读者群细分为商业、娱乐、体育、生活等多类专版。如《北京青年报》的“电脑时代”、“汽车时代”等专号,一方面使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这种分众化的趋势对广告客户又带来了更大的吸引力,便于他们在目标消费群体(或叫有效发行读者群)感兴趣的版面投放广告,以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率。这样,媒介除了发挥它具有的“多功能”外,还为自身带来了从“新闻纸”、“宣传纸”、“文化纸”、“实用纸”到“广告纸”等的“多功能”开发效应。有的报纸干脆直接将广告介入“新闻运作”,如“广告黄金段位招标”等,使双方都得利,企业大开销路,报纸大上广告。报纸赚钱,源自广告。读者和广告商是媒介面对的两大群体,而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结合,事业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新闻规律与市场规律的有机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因此,研究读者市场和广告发行市场是媒介求生存求发展的基础,也是媒介多层次、多元化、多品种地立体开发市场的关键。读者可以说是报业市场的代名词。因此,研究读者需求,预测市场趋势,对报纸内容和服务创新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现实问题在于如何去发现读者需求,定位潜在市场。 三、“多能一专”分工构筑了媒介优化配置的人才结构 如果说新闻产品结构的调整属于“软件”工程,那么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群体则是一项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硬件”工程。有人把新闻职业比作训练所,采编人员应是“一专多能”的全才。所谓“一专多能”,首先说他是一个报人,对办报业务要熟,其他围绕与报社有关的工作也都得会做。“多能”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全才的“多能”要表现在多项工作的能力上,但是在经济科技报道分量加重的今天,经济领域的细分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报道更加注重深度开掘,媒介也越发需要一批专家型、学者型人才,采编队伍不仅具备从业的“多能”素质,还急待培育“多能一专”的人才市场。 第一,受众面的细分,媒介的报道也日趋细化,采编人员分工更加明晰,逐渐向某一领域发展,成为某一报道领域的专家型或准专家型人才。同时也使我们的采编队伍素质得以提高充实,逐渐形成品牌、形成精品、形成风格、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