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学习”——新的教育价值观的核心 循着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教育价值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终身教育处处长保罗·朗格让,在分析了当代教育面临的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16次大会,决定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发展委会员,研究70年代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该委员会经过14个月的紧张工作,于1972年5月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 报告提出要突破学校的狭隘眼界,把教育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和“全部社会”。同时把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规划,逐步建立起学习化社会。该国际教育委员会的主席埃德加·富尔在本报告的序言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变革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70年代中期以后的20多年来,《学会生存》中指出的教育理念,正在对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内容和方法产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19次全体会议,与“终身教育”并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这更强调了学习者自身的进取和努力,积极和主动。弥补了“终身教育”只强调“教育”的一面,强调自上而下的施教的一面,忽视了学的一面的缺欠。 1989年11月27日—12月2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义报告》,报告中提出了新世界的伦理要求——“学会关心”。明确提出了新的学习观。主要的有:(1 )“把人的生活分成三部分即上学、工作和退休的老办法在消失”。“学习将成为终生的过程。我们应当更好地利用一切学习机会”。(2 )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3 )学习应当是一个以学习者积极主动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应当以学习者能够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为重点,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4 )教师起学习促进者的作用,而不是知识的源泉。(5 )学会怎样学习促进对学习的爱好,以便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包括开发批判的评估自己学习的能力。(6)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护照, 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同等重要。 1990年在泰国宗滴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会议对基础教育的基本学习提出了如下的定义:“基本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作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 1994年11月30日—12月2日, 在意大利的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这次会议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等组织发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支持下召开的。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认为人们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概念就将难以在21世纪生存。 1996年4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在巴黎举行工作会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提交了该委员会研究三年完成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译《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指出“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学校应进一步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逃走,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又译“学会发展”)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报告特别强调要注意人的发展,提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指出“基础教育既是为生活作准备的阶段,又是学会学习的最好时期”。 循着以上时间表呈现的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的价值观正沿着一个总趋势发展变化。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仅仅把教育作为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授某些方面知识,使下一代人能“学得知识”的一种活动。这种教育价值观教育囿于传授知识,而又把知识局限于以书本记载的一部分知识上,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只成了“教书”的代名词。而“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使教育从更广阔的领域,培养下一代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处理复杂的生存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高尚伦理道德,有事业心有开拓精神,能够持续和谐发展的适应未来需要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