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具有产业属性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是事关全局的先导性、基础性行业。对教育的产业属性已作了明确的结论。教育的产业属性的结论是科学的。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提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要地位。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成为经济的基础,知识体现在高科技之中,体现在能够掌握、运用与发展高科技的人才身上,人的因素、智力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比以往农业时代、工业时代重要得多,提高人的因素、智力因素自然要靠教育,知识创新很大程度上也要靠教育。在西方国家,早已形成有用的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是智力投资的结果;教育是一项投资活动,是创造“新型资本”的方法,教育是最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产业;知识有价,人才有价,把通过教育实现劳动力知识、技能及其他与生产相关的素质提高的投资性活动转化为一种产业的概念。在我国,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不要再把教育看作纯消费社会资源的事业,而是看成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创造和增值的产业。正如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的,要改变教育是福利事业,教育投资是“非生产性”投资的观念,要看到教育能带动很多产业的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事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教育既要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市场机制已经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手段。要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资源稀缺性与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无限性、多样性的矛盾,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调节教育供求关系,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的产业属性已经不再是理论探讨的问题,而是如何实践的问题。教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已从资源约束性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性为主,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我国居民消费已突破一般生活用品的层次,目前居民对子女教育消费需求很高,教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卖方市场经济热点,展望下世纪初,随着住房商品化的完成,汽车更多进入家庭,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必将使人们更高的消费热点转移首推教育。教育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不以人们意志而转移的不争的事实。 二、教育具有永恒的事业属性 教育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功能,即教育同时具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教育的产业属性主要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考虑的,教育的事业属性主要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考虑的。正因为教育是经济、政治、文化功能的辩证统一体,虽然在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经济功能、产业属性空前突出,但教育的政治、文化功能将永恒存在,教育的事业属性永恒存在。 教育的事业属性决定了教育资源调配不能完全通过产业化运行实现,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教育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基础教育必须实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这点已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国防建设、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弘扬国粹、基础理论、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甚至部分高科技学科专业、特种行业,是难以进入市场,实行“个人购买”或“企业购买”的,因为“不愿买”,有些也“买不起”。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很大程度上还须继续实行“政府购买”,事业运行。 所以,教育的属性应是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的辩证统一,既需反对片面强调教育的产业属性,也须反对片面强调教育的事业属性,克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三、确立“事业——产业”双轮驱动的教育发展方针 既然教育具有事业——产业二重属性,面向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为加快我国教育的发展步伐,应实行“事业——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方针。 ①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事业属性实现普及,通过产业属性实现提高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双轮驱动方针,就是重点通过事业管理、政府行为,强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还要通过社会“希望工程”等途径作为补充,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努力保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和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在保证不降低义务教育起码标准的前提下,可实行公立学校、民营学校并举发展基础教育,目的是既保证每个未成年人都有接受起码水平基础教育的权利,又为有条件的家庭创造通过自己出资,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基础教育的机会。 ②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通过事业属性实现提高,通过产业属性实现普及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双轮驱动方针,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用不同的教育成本补贴政策,把高中教育、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程度地推向市场,实现非义务教育,甚至普通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例,实践证明,某些教育成本低,市场回报率高的专业,如外语、文秘等,某些教育成本较高,市场回报率一般的专业,如通用技术、普通职业的专业,可以实行部分市场运作,适当收费;某些教育成本甚高,属国家战略基础专业,或特殊艰苦行业,应主要通过事业化的方式,少收费或不收费,实行“政府购买”,吸引英才而教育之,而不应像现在这样由于特价一刀切来确定一个标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综合国力的制约,发展高等教育应实行多种形式加快发展的方针,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发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出资办学,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即国立、社办以多种形式的教育机制;同时,也要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资本增值,“以教养教”的机制;而把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从面向上千所高校“撒芝麻盐”,改为相对集中投放到一百所左右有基础,有实力,有前景,有代表性的重点高校,切实办好赶超国际高等教育先进水平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