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层次结构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了当前我国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同时认为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得以解决,不但会影响我国教育改革,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层次结构,也称教育程度结构,是教育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育系统内各级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教育按程度一般分为三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合理的教育层次结构有助于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等级的劳动力。否则,不但会浪费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还会使教育在对经济和社会的需求上出现较大的偏差,造成人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局面,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勿庸置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我国逐渐重视教育和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层次结构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层次结构,无论是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需要。对此,本文仅就我国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及其成因作些分析。

      一、义务教育仍然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及其子女求学的需要

      义务教育是一种依照法律规定,由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给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义务教育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都必须普遍实施,这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要求农村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所以,向所有农村适龄儿童、青少年提供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结构合理化的首要任务。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现状,却与这种客观需求相差较远,这既表现在数量不足方面,也反映在质量不高方面。从数量上看,我国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将人口覆盖率95%以上地区普及小学教育,并在人口覆盖率85%以上地区基本普及初中教育的目标。(注:国家教委:《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国教育报》,1996年4月22日。)但现实却很严峻,如1994年,全国小学五年级巩固率为81.08%,初中12~14周岁适龄人口中的毛入学率只有73.1%。(注:国家教委财务司、上海智力开发研究所:《中国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1995》,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如果仅以农村学龄人口为统计对象,则缺口更大。如1994年,全国农村有3000万6-14岁的适龄青少年没能在学校读书。(注:转引张力、曾天山《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若干国情分析》,《青海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再从质量上看,农村中小学在校舍、图书、仪器设施、师资质量等方面,普遍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据统计,1996年全国农村小学共有危房面积多达1332.6万平方米,同年,全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0.9%,初中为75.7%,其中不合格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农村。(注:国家教委:《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1997年4月14日。)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提高。台湾学者盖浙生指出:“教育配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量的配合,一是质的适度。”(注:盖浙生:《教育经济学》,三民书局中华民国74年第三版,第95页。)而要保证教育的质与量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有充足的教育投资为前提。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及其子女求学的需要,根源在于义务教育投资短缺。而造成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短缺的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分散型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加剧了贫困落后地区教育投资的短缺。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一种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的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分散型体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县和乡镇负责筹措和管理。(注:参见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181页。)由于地方财政特别是乡级财政收入的波动性较大,管理权的下放往往造成教育经费投入的不稳定。同时,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教育投入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样,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其一,不能适应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拉大了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1997年,我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275.06元,比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333.81元的平均水平低20%左右;农村生均公用经费为22.0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33.97元低35%左右。若从地区差距来看,则相差更大,1997年从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来看,北京分别为1237.27元、296.21元;上海1804.11元、471.21元;广东为477.31元、57.59元;而贵州为186.20元、10.38元;陕西为198.48元、11.09元。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地区差距高达10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差距更是高达40多倍。(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1997年全国教育经费情况统计公告》,《中国教育报》,1998年10月8日。)由于生均事业费和公用经费的多少,是衡量教育投资水平高低的客观尺度,所以以上数字也就反映了地区间教育投资的差异。这表明把义务教育交给地方办理,不仅无助于逐步消除地区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反而拉大了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使得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陷入困境。其二,在现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分散型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不适应我国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的现状,缺乏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有效制约,从而不能保证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的合理运用。从现状看,由于我国在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上不少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水平比较低下,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行为可以说是相当不规范的。在这样的状态下,把教育的支出全部下放到地方财政,并由地方政府自主安排,自然不可避免地使教育投资失去不同程度的控制,难以有效地保证这笔经费的合理使用,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是损害。同时,一些地方领导者为了应付上级政府的检查,往往采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