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这句至理真言,一直在指导着为师者履行职责。但在目前的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教师虽然能够重视正面的“传道”,而“解惑”的功能却有淡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的种种意识形态对学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今天的学校再不是过去的“象牙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一样,本身也存在着种种困惑。教师如何去面对及解决这些困惑,往往是心理和知识准备不足。第二,信息化的到来与教材的典范性要求,是一对难以统一的矛盾。这就使不少有关思想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在观点、方法等方面明显地滞后。而一些习惯于将教材作为唯一蓝本的教师,则显得无所适从。第三,教师的传统形象也妨碍了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交流。 以上主观方面的一些原因,往往会造成传道者苦心经营,而受教育者兴味索然或困惑依旧。于是,思想单纯、律己较严的好学生虽然从中能够获得教益,从而具备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但在纷纭复杂的世事面前却往往是显得束手无策;部分个性倔强、思想偏激的学生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美与丑、善与恶之间丧失了方向,而有一些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得有些世故狡诘,阳奉阴违,表现出双重人格。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如将沿用至今的“传道”为主体的传统思想素质教育方法,再应用到当前的教学中去迎接全新的挑战,就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甚至不堪一击,而面对困惑、走出困惑、解决困惑,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新形式下思想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那么,如何达到上述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直面现实,针对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找办法,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一、正视新观念的冲击 在当前变革时代的这种新形势下,传统观念受到现代思潮的冲击是必然的。落后、陈腐的观念被时代所淘汰,这是历史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却在一些学生看来似乎有些过时了,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教师仍一味地只是“传道”而不去触及和解决学生内心的疑惑,就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就难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那么,正视并发掘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是优良传统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例如,“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笔者认为在高度物质化的今天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当《训俭示康》一文中津津乐道于司马光“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的清廉节俭时,学生耳濡目染的却是“食肆林立、衣香鬓影”的现代都市。而且消费刺激生产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普遍规律。如果教师仍然从传统的角度上进行传道,无疑是空洞的,甚至是尴尬的。这时,教师不应再回避矛盾,而应正视新观念的冲击,并接纳新观念的融入。为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展开“积累与消费”、“创造与发展”等话题的讨论,辩析“消费”与“浪费”的区别,然后适时地将“勤俭节约”的现实意义概括为两点内涵:①量入为出,理性消费;②珍惜财物,以求发展。对此结论,学生较容易认同和接受。 又如在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时,有些学生认为那已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早已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当今是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一切都是为了赚钱奔小康,谁还追求那些,有什么用?这种观念在影响着一些学生。这时就应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是否还要共产主义道德?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统一了看法,一致认为: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为了让大家早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团结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不能丢,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有力地抗御自然灾害的侵袭,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跟上现实社会的发展 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是对现实社会热情而又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具有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接受新生事物快等特点。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定型,加之缺乏足够的社会生活经验,看问题不免肤浅、偏激、片面,缺乏对是非真伪的辨别能力,易受社会导向和消极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课堂上,当以“计划生育与人权”、“民主与自由”等敏感的社会问题为题作为驳论的反方观点交给学生的时候,学生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不少学生表现出立场动摇、论据不足甚至意识模糊等问题。与其让判断力尚未成熟的学生独自徘徊于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之间,倒不如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接受现实的挑战。 然而,目前一些教师身上确实存在着教育观点老化、教育方法僵化、知识结构偏狭、知识体系陈旧的缺点,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能主动适应新环境、获取新信息,保持敏锐的社会触觉,总是停在原地不动,就难以适应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思想素质教育就难以发展、难以进步。因此,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新事物,不断吸取新知识,平时就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对于“计划生育与人权”、“民主与自由”这些论题只要教师通过介绍国内外正反两方面观点的冲突所在,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是可以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和较充实的论据进行驳斥的。不仅如此,相信经过这样的学习,这些未来的白衣战士们在宣传“计划生育”这一国策时,也会更加理直气壮的。 三、与学生同步成长 受传统角色形象的束缚,使不少教师在师生交流中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重说教而少倾听、重批评而少赞扬,重灌输而轻思辩,重传统而轻现实,没有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没有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这些都阻碍了师生间真诚的交流。难怪现在当学生有心理、生理困惑时,找同学、家长、老师倾诉的比例约为6∶3∶1。这正是学校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