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应重视学生作业问题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鸿,教育学硕士,上海师大教科院讲师。

原文出处:
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教学论研究存在着“重教轻学”的现象。作为对“学”的研究的作业问题研究之缺乏便是其主要的表现。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教学论应当重视学生作业问题的研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学论是研究教与学的规律,探索教与学的问题的科学。这已成为教学论界的共识。但实质上我国的教学论却是“重教轻学”,“学”的研究并不在教学论研究中占据应有的位置。与此相应,研究者对作为教与学之重要环节且主要体现“学”的活动的作业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作业论”在教学论教材或专著中内容相对贫乏表明了这种偏倚的客观存在。

      一

      教学论研究中对“教”与“学”关系的这种偏倚,有其历史根源,与教育学科学奠基阶段有影响的教育家的教学观不无联系。

      “教学”一词最初出现在《书·尚书·说命》上,曰:“教学半”。《学记》中引用它作为“教学相长”思想的经典根据,用来说明“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等。其实质都是说明教师自身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相互促进作用,还不是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可见这个概念最初的涵义只是教师的教授活动,并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包含在其中。1657年,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就并出版了《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真正建立、形成独立的学科”(注: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5页。)的标志。然而这本名曰“教学论”的专著,试图要完成的使命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扉页。)也只论述的是教的问题,其实质是“教论”或“教授论”。因此,我们把这部著作最先译过来的书名曰《大教授学》,这才名符其实。只是后来人们认为教学论也还应该包括对“学”的研究,因而才一厢情愿地将其译成了现在的名字。自夸美纽斯以后,过了百余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这种“教”的教学论又推进了一步,使“教”的教学论更加完善、理论化和体系化。赫氏明确强调教学要以教师为主,侧重研究教师“教”的艺术,很少去探讨学生“学”的规律。他甚至直言:“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注: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84页。)

      赫尔巴特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论在世界各国的影响深广,它给教学实践带来的弊端也是很多的。诸如重知识传授,轻智力发展;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重课内轻课外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对这种教学论进行批判,反对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主张把学生从教师的约束下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他曾说:“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注:赵祥麟等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2页。)这样,从一个极端——教为中心,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学为中心。然而,这种教学论思想虽然影响巨大,但由于其在实践中的难操作性以及对教师的很高的要求,在教学实际中没有很好的落实,仍然是赫氏三中心在起作用。

      受杜威的影响,我国学者也看到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论之偏颇。在我国率先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抨击这种教学论时指出:“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注: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4页。)他认为, “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应当是合一的”(注: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4页。)。既便如此, 他所倡导的对“学”的关注,也只是“反对当时眼中无学生的教授法研究”,(注:周浩波等著:《教学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页。 )只是要求“对学生的行为作出阐释,然后规范教师的行为”。(注:周浩波等著:《教学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5页。)还是以教为本的教学论思想。尽管如此,这也是对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把教学看成是呆读死记的容器,扼杀学生个性,以“教”为主的教学论思想的纠正,给教学论重视研究“学”以有力推动。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对“学”的重视的教学论思想,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注:周浩波等著:《教学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5页。)

      进入50年代,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学习苏联的高潮。受凯洛夫等人教育思想的影响,从理论上对教学概念的解释和理解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的活动”,“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就没有教,教与学互为条件。”但由于凯氏理论主要还是继承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的思想,在我国,实际的教学论研究仍然没有走出这种偏离了的轨迹。对此,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三教授作出过分析和批判。他说:“教学应该教学生学,这在教学论上,一般讲是没有疑义的。但具体到落实,却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在一般通行的教学论著作里,都写着教学应教会学生学习这类命题,并且着重分析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之所以研究‘学’,多半还是为了教,从教出发,为教服务。……关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业成绩检查等方面的理论,其立足点也大都在于教而不在于学,学简单地从属于教。”(注: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369页。)王老评述道:“在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在教学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教师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最终决定作用。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内容和结果,无论怎样复杂或怎样简单都要落到学生的学上面,否则,一切都是空的。”(注: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374—375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