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规:从答案到问题的探析方法 有关教育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近来成为教育理论界探讨的热点,汇总各方家的论点,不难发现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讨出现了如下状况: 1、“教育现代化”一词,出现范围扩大现象, 一些常用的词汇,如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主体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科学化等等,不是被“教育现代化”一词所取代,便是被纳入“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之中; 2、 “教育现代化”的诸多概念多是力图描绘人类社会教育的一个过渡时期,认为经过这个过渡时期,便可实现教育的现代性,实现教育的“乌托邦”的设想; 3、 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中越来越多地不加识别地运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现代性”两个词,以致于出现概念上的模糊和混乱;并习惯性地认为教育现代性代表着教育发展的唯一的最后状态,即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所看到的那种“事物状态”,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模仿的,这样,教育就能达成理想的彼岸; 4、 教育现代化理论的语言陈述方式多以“教育现代化是……”或“教育现代化不是……”出现,试图表明教育现代化是真的,可能的,或是进步的,把教育现代化的合理性与进步性视为明显的不容怀疑的东西。 如此等等。 教育现代化论的上述状况,影响着学术界去观察和分析客观的教育现代化现象,妨碍教育现代化的正常进行。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如麦克利什所说“我们背会各种可能的答案,可是我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注:转引自〔俄〕科恩著,佟景韩译:《自我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1页。)故本文的探讨,意在希望能够推动对困扰教育现代化理论诸问题的把握。 二、两种典型教育现代化理论的问题意识冲突 (一)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划分 由于教育现代化理论如此之多,我们不可能用列举的方法进行逐一的分析,所以,下面,我们先从历史观的角度给教育现代化论作一个框架上的分析。 按照日本学者薮野佑仨的划分(注:参见〔日〕薮野佑仨著:《现代化的今天》,载罗荣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138页。),他将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观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朝一定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先进与落后处于同一时间序列,因此历史上落后的社会可以追赶上先进的社会;反过来说,落后社会与先进社会相比,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因此,先进社会这一事实被归结为“好”这样一种判断。与这种单线历史观不同的是第二类,历史主义的历史观。这类历史观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不管它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其作为历史的个体而存在的理由。即落后性本身也有其价值,绝对不能被先进性所否定。 与这种历史观相对应可以看出,在自然主义历史观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在同一条历史发展线路上,它们是一种前后连续的关系。也即说,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发展,就应沿袭发达国家的做法;而在历史主义的历史观中,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为条件的。与这两种历史观相应的社会现代化理论,一种是“连续性现代化论”,(一般简称“现代化论”);一种是“隔断性现代化论”。教育现代化论作为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一种,与此相应,也可分别称“连续性教育现代化论”和“隔断性教育现代化论”,这两种教育现代化论基本上算是早期现代化论。下面分别就这两种教育现代化论的问题意识作具体分析。 (二)两种教育现代化理论的问题意识及其冲突 1.连续性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其理论源头看,教育现代化理论渊源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在西方,现代化理论出现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社会学界,它负有维护所谓“自由世界”的制度理念的责任。因为二战后,正值东西方对抗的冷战升级,美国在国际政治权力秩序中的地位上升。其时,欧洲尚未从法西斯的劫后余生中恢复过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理念对社会主义理念的优势论述的使命,自然由自视为自由世界的最后堡垒的美国理论界来承担。现代化理论可视为美国知识精英对这一处境的一种理论反应(注:参见高慕轲:《中国政治现代化运动中国改革与革命》,见罗荣蕖、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 —271页。)而“现代化”命题则可以溯源到韦伯的“合理化”命题。 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命题”。此命题认为,亚洲各社会之所以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式,是由于印度教、佛教、儒教和道教等亚洲的宗教文化中缺少一种典型的“新教伦理”的东西(注:参见〔法〕伊斯拉厄尔:《韦伯论合理性》,见《国外社会学》1989年第1期。); 换句话说,资本主义之所以在西方而不是在其它地方兴起的原因,是由于西方曾有一种独特的“新教伦理”。这种“伦理”可以帮助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对于韦伯来说,合理性原则是现代工业企业系统发挥功能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合理性原则呢?韦伯借助于经济行为来界定合理性概念,把合理性分为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形式合理性是指能够被计算,被点数并尽可能经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的合理性。它独立于其它价值,只与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获得利润这一主要追求目标有关;反之,实质合理性是与产品的分配,以及相应向某一有限范围内的人提供产品的范围有关的合理性,它建立在与对财产和特权加以保护有关的外在价值之上。所以,形式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相关;实质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相关。韦伯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认为,形式合理性是工业社会最具特征的一个标志,有着从生产过程遍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合理化趋势。这种“合理化”的扩展过程使现代技术及其应用成为某种过程权力系统,成为在形式合理性名义下统治人的系统。它表现为合理化的生活,合理化的职业取向,生活面前的合理化禁欲行为等等。这些表现独立于其得以发展的社会制度,即使是社会主义制度也很少与之相抵触,所以“形式合理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所谓合理化,就是追求形式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