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三大基本观念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鑫辉 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 210097

原文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进行教育观念的变革。要开拓视野,树立大教育观念;明确目标,树立全面素质教育观念;运用科技手段,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的三大基本观念,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8 期

字号:

      20世纪在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当人们回顾20世纪之时,必须承认本世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系列观念、观点都在发生变化,都在不断更新,这也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时常讲更新观念,那么观念究竟是什么呢?“观念”一词来自希腊文idaa,它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就讲过:“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p.217)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上创造出对象的观念,然后再根据这个观念指导人们的行动,以达到改造和改变客体的目的。观念既来源于实践活动,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我们目前面临的教育改革的核心就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变革。那么观念的变革从何入手呢?这里笔者提出三个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它们分别是教育观念变革的视野、目标及其手段。

      一、视野:现代大教育观念

      从中外教育史考察,过去的教育概念,主要是指成人一辈对婴幼儿童、少年、青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传递,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授和道德情操熏陶这种社会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一般的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发展为由专门机构从事教育活动的学校教育。17世纪教育才真正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其教育对象仅局限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故称之为狭义的教育,或小教育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了。过去局限于儿童青少年的小教育观念,已不符合社会发展带来的广泛得多的教育事实,于是出现了大教育观念。因此笔者在《现代大教育观》一书中,提出了“现代大教育观”这一概念,它“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教育理论,它将教育看成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大系统来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就教育而论教育的小教育观,它采取全方位的观点,系统论的观点,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传统教育学、管理学、传播学、未来学等各个角度,综合地考察研究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孤立地将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等等分支学科一门一门地做静态研究。”[2](p.3)在此我们必须弄清它与大教育、宏观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大教育体系包括三个层级,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种类型,即基础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还有四类形式,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个人自我教育。但大教育并不等同于现代大教育观,现代大教育观不只是范围上扩大的大教育观念,尽管它也包括着这种教育范围的扩大与延伸,而且还有更广、更深的含义。还有一种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的提法,教育理论中的宏观教育是指教育与其外部政治、经济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环境学、教育未来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工程系统学等交叉学科,也属于教育活动的宏观领域。这均与我们现代大教育观不尽相同,现代大教育观既包括从各个大的方面宏观地研究教育,也包括着微观教育理论在内。所谓微观教育即是教育内部各种关系的研究。

      从上述介绍中,我们逐渐地明晰了现代大教育观的内涵和外延。首先,现代大教育观是一种全方位考察的系统教育观,它将教育看作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多学科全方位综合地考察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第二,它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教育观;第三,它是包涵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广泛教育观;第四,它是一种从生到死的终身教育观,甚至还包括了胎教(如前一段时期曾风靡一时的0岁教育), 包括临终教育(目前临终关怀已成为各个国家学者颇为关注的领域);最后,它是一种突破滞后力图超前的未来教育观。当然现代大教育观还是一种尚待成熟的新兴的教育理论,可以预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将日趋完善,这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里特别指出,将未来学引进教育的未来教育观是美国学者托夫勒提出的。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是激烈变革的社会,这会使得在稳定惯性系统中呆惯了的人们感到不适应,感到一种异常的巨大冲击,为了适应和对付这种未来的冲击,他提出要设计最好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系统,从根本上改善和发展人类自身,使之能够适应和对付未来冲击。[3]( p.411)教育的主要目标将是提高受教育者适应未来、应付未来的能力, 人们仅了解过去和现在已经不够了,必须学会预测、预见和构想未来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速度。因此未来教育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 )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未来社会的基本理论教育,提供未来的社会的形象和信息;(2)向受教育者灌输未来思想,帮助他们培养未来意识、 树立未来观念和养成预想未来的习惯;(3)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未来研究、 预测方法的教育。总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不管未来学家如何描绘未来,客观规律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类未来应被现代人预测,教育就更不例外,阿尔温·托夫勒的未来观念给人的启迪值得我们思考。

      二、目标:全面素质教育观念

      提高人的素质,不仅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社会,这种竞争不只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深层地看则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是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竞争。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纳入到努力提高人的素质的轨道,才有可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胜利成功的目标。同时,综观当今世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人本化也是一个主导观念,即突出强调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里就包括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从社会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来看,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们还可从现代大教育观看,教育要培养和挑选人才,但不是挑选少数人才,更应着眼于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的素质,最终要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