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教育: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乔建中 朱小蔓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210097

原文出处:
上海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吸引教育是一种旨在探索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新型教育理论,它强调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定向、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研究如何使学校教育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为“把学校建成最吸引人的地方”找到一种系统方法。本文着重介绍了吸引教育的基本理论、核心观念、理论基础和实践要素。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吸引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和社会民主化实践之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念,是一种旨在探索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新型教育理论,自1978年问世以来,几经充实、发展,它的影响不断扩大,现已引起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在众多学校广泛实践。目前,国际上已经成立了专门研究吸引教育的学术性组织,拥有会员(单位)数千名,定期召开国际性学术年会,并定期出版论坛性专刊。

      一、什么是吸引教育

      所谓吸引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是一种比喻,指一种研究和探索如何将学校建成令人向往的“最吸引人的场所”的教育理论。

      其创立者purkey解释:选用“Invitational Education”来表示这一理论,是因为这两个词有其特殊涵义。英文“invite”派生于拉丁文“invitare”,其意指“热忱地吸引、召唤,而非拒绝、回避”;“ed-u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ducare”, 意指“引出或唤起潜在或潜伏的东西”。因此,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Invitational Educat-ion”就是通过热忱地吸引或召唤,在所有人类值得努力的领域激发并实现人们的潜能。①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吸引教育强调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定向、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以使教育过程能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为“把学校建成最吸引人的地方”找到一种系统方法。

      二、吸引教育的核心观念

      吸引教育既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看待人与教育之关系的观念,其核心由四个关于人的本性和潜能的基本教育原则或教育假设所构成②:

      1.人是有能力、有价值和负负责的,并应该被相应地对待。教育者的个人行为和职业行为如何,取决于他们是否接受这个观念。如果教育者认为有些学生是无能的、无价值的和不负责任的,那他们将有意无意地寻找证实自己预言的途径;如果教育者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能力学好的、值得尊重的、能负起责任的,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将会为学生寻找和提供在学业上获得成就的途径。

      2.教育应该是合作、配合的过程。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应通过吸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愿意做的事情,而不应强迫、命令。即使强迫、命令是有效的,但其能量消耗或代价与其结果是不相称的。

      3.在所有人类可努力的领域,人都具有未开发的潜能。在这里,潜能的概念是理解吸引教育的基础。在吸引教育中,潜能一词并不是指个体内部先天预定其命运的东西,而是指人的那些可与促进自我优化和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良机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吸引教育的目标就是唤起这些有待开发的潜能,并加以实现。

      4.人的潜能能够因特别设计的教育场所、教育政策、教育程序以及有目的的吸引者而得到最佳的实现。这个观念是吸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所在,它解释了吸引教育如何发挥效能。具体说来,吸引教育就是通过培育良好教育环境、制定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政策、设计吸引人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提倡尊重和关怀行为,吸引、召唤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与实现。

      三、吸引教育的理论基础

      吸引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三个方面:

      1.行为动机的人本主义分析

      关于人为什么如此行为?历史上心理学家对此有多种解释。例如,弗洛伊德可能认为人如此行为是无意识的内在驱力所致,行为主义学者则可能强调先于和后于特定行为的环境刺激的重要性。与之相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如何行为,取决于人行为之时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情境。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个体认识世界的一种机能。换句话说,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识,影响其对当前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进而构成其行为选择和决策的参照点。要想理解人的行为动机,就必须理解人认识中的世界。一个人的行为,在旁人冷眼看来可能没什么意义,但是从当事人的角度看来则意义重大。例如,对于一个情感饥渴的人来说,任何一个微小的友好举动都可能被其视为“盛宴”。

      吸引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式来理解人的行为,而非把人视为由强化、条件作用、无意识内驱力或未满足的愿望所决定的客体。其出发点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有意识的代理人,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③

      2.自我观念理论

      在各种意识水平上,个体都有一套关于自我的观念系统,并不断地自问一些与之相关的非常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的能力、价值、责任如何?我怎样适应社会?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影响人如何行为以及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观念是众多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也是众多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许多理论家都曾强调,维持、保护、增强观念中的自我,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由此形成的自我观念理论可以解释教育过程中发生的许多看起来无关的现象。例如,那些把自己看作是麻烦制造者的学生,可能常以破坏课堂纪律的方式行事;而那些将自己视为学者的学生,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在这里,动力是相同的,但行为结果却是极不相同的。同样,许多研究发现(Darakjian,Michael &

      Knapp - Lee,1985;Combs & Gonzalez,1994;Hansford & Hattie,1982;Harter,1983;Hattie,1992),有较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学生, 在学业上表现出更多的坚持性;而自我观念较消极的学生,在碰到难题时则更多地倾向于放弃④。总之,每个人都按照他或她已形成的看待自己的方式去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