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质量现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 “质量”自身的界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根据ISO8402的界定,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注:刘广第:《质量管理学》,第4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教育作为一客体,其质量便体现为它满足人们各种教育需要的特性的总和。教育质量是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教育质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分析和发现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是剖析教育质量问题、改进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目前,有人平面性地提出其影响因素,如认为其影响因素是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注:贾定良等:《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及其对策分析》,《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2期。)我国也有人从教育质量的构成上分析,认为教育质量由教授质量、学习质量和管理质量组成,并列举了对每一部分产生影响的要素。(注:郝保文:《论教学质量的结构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但是这些分析往往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有堆砌之嫌,也不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各种影响因素,其方法论也更多的是灵感所至,从庞杂的因素中凭兴趣和感受选取,尽管其中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 二 研究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方法,应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微观到宏观、由中心到边缘的原则。研究的出发点不应是宏大的教育目标或社会需要,而是从具体的教育活动入手,恰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对“商品”这一基本因素的剖析上的一样。教育中各种具体的矛盾最终都体现在微观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师生的教育活动而体现出来。以国家的培养目标为例,从它入手,至多只能推出教育应该如何,但现实的教育是何种状况呢?每一具体的教育活动都有其目标,而这一目标并非培养目标的绝对翻版,而是融国家、社区、学校和师生特定需要的一种综合性的目标。所以,对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应从大到小,而应从小到大,从最中心的因素延伸到外围因素,尊重客观的教育事实,逐层分析。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它们不是纷乱一团,以相似的方式影响着教育质量,而是一种有结构的存在,各自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发挥着作用。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应能给我们绘制出一幅层次、结构清晰的因素图。 教育质量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其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而我们可以以剖面的形式截取教育质量,分析静态的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的结构。 三 教育活动本质上是师生间进行的传递和接受经验的活动,师生是最微观、最具体的因素,“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何现实意义上的课程、教学、管理等,都通过对师生的作用而产生影响。而在这里,依据其作用于师生的方式和作用的大小,我们把师生自身必然带至教育活动中和在教育活动中必然要利用的因素划为教育的内部,而把教育活动之外的一切作用因素归为教育外部。在教育内部,依据各因素对师生的依存和作用程度,区分为具体的层次,这样,我们就可以绘制出一幅具体的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图(见下页)。 教育质量的内部影响因素有现实性因素、基础性因素、流体因素和固体因素四层,其内部又由多种要素构成。 现实性因素是指教师和学生。教育质量是最终凭借教师传递一定的经验,学生接受信息,对其进行主动的心理建构和实际行动而实现,没有师生的存在,便没有教育质量可言。在教育的构成要素中有三因素说,四因素说、六因素说,但最现实最不可少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他们是最微观的教育因素,外界的一切都通过他们而起作用。离开师生的所谓影响,可以是学生的学习、顿悟等,但它已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教育了。教师与学生是分析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落脚点,教育质量的高低、存在与否,有赖于二者是否存在,是否开展了教育活动。
基础性因素是指教师和学生带至教育活动中的自身素质。之所以称之为基础,是因为它是其他内外因素作用的基础。师生的素质水平,是教育活动现实的基础,是独立性较强的因素,其他因素进入教育活动,都被浸染上师生素质的颜色,或者说,它为师生活动抹上了一层或淡或浓的底色。其中,教师的素质包括其身体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身体素质是自然性前提;知识、技能和能力是教师赖以工作的工具,决定其工作的水平;思想心理素质起着导向、激励和调节的作用。教师的素质水平基本决定了其劳动的水平和价值,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高水平的教育活动。学生素质也包括上述几个方面。所不同的是,学生的素质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促进其素质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提高教育质量不是拼命去争夺高素质的学生,而是以每一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点,力求最大的发展值。学生的素质决定了他心理建构的水平、实际行动的意识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唯有建立在学生现有素质水平之上,才是有效的,才能产生质量。心理学已为我们揭示出学生是以其现有的认知结构与外界因素作双向建构的,“一个人总是试图在他已了解的东西基础之上去理解和分析新的知识”。(注:马塞尔·克拉艾:《学会思维,还是学会死记硬背?》,《教育展望》中文版,1997年第1期。)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的结果,而其素质水平又决定教育活动开展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只是部分的创造者,而学生则是教育质量及自身的真正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