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超常)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论坛”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民 张肇丰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200032

原文出处:
上海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题为“资优”(超常)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上海市教育学会第五次“教育论坛”于1998年9月19日在市西中学举行。这次论坛围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的主题报告《开发资优潜能、培养创新人才》对我国二十年来的资优(超常)教育作了回顾,并对未来上海市培养创新人才的措施作了讨论。

      一、资优(超常)教育的回顾

      (一)资优(超常)教育的时代性。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于1998年4、5、6月间又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指出:“创新很根本的一条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培养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大批人才,不断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关系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学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他期望“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开发资优潜能,提升素质品位,探索资优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研究的重大课题(周卫、梅仲荪)。

      资赋优异学生的培养应列入基础教育的议事日程,创建上海的一流基础教育、开展素质教育不能忽视此问题。上海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都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而资赋优异学生的教育也是平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很重要。只是目前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太高,教育工作中的不慎往往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孙元清)。

      资优学生客观存在,应对他们进行研究,而且应该在教育上进行实践,这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上海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各类学生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追求素质的最高理想就是让每个学生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每个人都有发展的不同标准(张民生)。

      (二)我国资优(超常)教育的发展及特点

      1.以大学少年班为代表的中国超常教育

      我国超常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进行,除个别文体特优儿童以外,主要的超常教育多为分布于小学、中学及少数大学的超常班或少年班。选取的超常儿童也多为智商较高的学习尖子和智力竞赛、学科竞赛的获奖选手。二十年来,以中国科大少年班为代表的中国超常教育经历了一个发展、思考、总结和开拓的过程,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大学生,积累了很好的超常教育经验,但也应该看到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发展:(1)超常教育并非只有超常班、少年班一种形式,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地进行因材施教的超常教育;(2)应该选取那些智力超常者而并非受超前教育者,这两者在培养前途方面大相径庭,不仅要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该注意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切忌拔苗助长;(3)应注重因材施教、发挥个性,应该创造条件来形成一种氛围,使真正的智力超常者能够脱颖而出,并且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尽量少受一些消极因素的束缚;(4)对我国来说,尤其要注意对超常儿童或超常少年进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陈虹锦)。

      2.以重点中学和大学为代表的资赋优异学生的教育

      重点中学、大学中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较高,是资赋优异学生,对他们进行的教育同样属于资优教育的范畴(杨安澜、唐盛昌、徐乃庄)。但国内对资优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国际上的理解有一定差距。国内倾向于指学术范畴,而国际上的理解比较全面,包括领导才能、艺术才能等各个方面。在西方国家,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一个主要差异就在于私立学校往往在艺术、体育与社会活动方面明显好于公立学校,而我们的教育则偏重于学术领域(唐盛昌)。

      从上海交通大学来说,多数学生是资优学生,但程度不一样。80年代以来,交大制定了选优制度,分两轮选优。给选择出来的学生以优惠的学习条件,这样的选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作用。交大从84年开始教改试点,开设了除少年班以外的教改试点班,如近期又开设了教改试验班、连读班及新型的教改实验班(机械与自动化试点班、信息试点班)。这些教改试验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试验依然深深地受着我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制约。这些弊端往往导致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重知识轻行动、重收敛性思维轻发散性思维、重共性轻个性、重教学轻学习、重分析轻综合、重继承轻创造。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根除这些弊端(徐乃庄)。

      3.沪港资优教育交流的启发

      今年暑假,上海有10名学生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暑期资优课程班。港方学者对这些上海学生的文理科情况作了分析,认为上海学生的理科基础、用词造句能力远胜于香港学生,但发散思维方面比较拘束,思路单一。通过对学生所写的感想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学生多数认为香港中小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大陆以知识学习为主;香港学校中综合性课程多,上海学校中分科课程多;香港学生充满活力,有创意,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内地学生倾向于讨论如何解决问题;香港初中生仍有很强的童心,在学中玩,而且香港教师很少否定学生,上海学生从小受到过多的成人化的要求,成熟过早,也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顾鸿达)。

      二、从资优(超常)教育的角度谈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人才的特征与选拔

      创新人才具有几个突出的特征,思维要有较强的发散性与形象性,要有批判精神与奋斗精神。进行创新人才的鉴定时,要考虑他们是否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与成果。创新人才不只局限于科技领域,各个领域都有创新人才。同时创新人才也有不同层次,不只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哪怕是中小学学生也可能成为创新人才(徐乃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