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未经开发的低质量人力资源尚不能认为是宝贵财富,而可能成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沉重的负担。只有经过科学开发,具有健康身体和现代文化素质,掌握了熟练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最大资源。还需要指出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培养大量有文化、有知识有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而且首要任务是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其他高素质人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但人力资源要经历较长的培育周期,所以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不能急功近利,临渴掘井。在以拥有大批掌握了现代科技文化的人才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就自然成为这个时代的先导产业。 1、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形式。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物资资料的再生产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实现,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通过人口繁衍和教育来实现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依靠教育来实现。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形态再生产内容中的地位、作用尤为重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是科技人才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在知识经济社会形态需要消耗更多的科技人才的智力。一般地说,投入科技活动的劳动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这种教育和训练一般要经过基础教育阶段,又称专业技术学习前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普通教育中的高中、初中、小学学习阶段;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阶段,即大专院校的学习阶段。这两个阶段主要培养从事一般性科技活动的劳动者。最后是提高阶段,这主要是指高、精、尖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阶段。此外,边干边学的培训提高的终身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就我国目前的科技教育发展水平,还不能按这样三个阶段来划分。而应将初中、小学阶段称为基础教育阶段;将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称为技术教育阶段;将高等教育称为提高阶段;将研究生教育称为深造阶段。另外,在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教育还承担着将非熟练劳动力再生产为熟练劳动力、把简单劳动力再生产为复杂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再生产为专业劳动力的重任。(2)教育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传统看法把教育看作是非生产的消费性部门。这显然不正确。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不正确性就更加明显。因为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来看,教育既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教育要消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同时则可以换取生产力中劳动力的智力和科学知识。这样,教育消费的结果可以间接转化为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使教育具有社会经济意义。从教育经济效果上看,教育是一定量的有限的消费,但又是扩大了的生产。但这种“一定量的消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是一个增加了的量,这个“量”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扩大,不断增加。因此,一定的教育消费量,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科技经济活动中反复实现其价值,并可不断实现增殖。不仅如此,用于教育的费用既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从教育是科技劳动力再生产的意义上讲,教育费用是一种回收期较长、收益率较高的投资。从支出角度讲,教育又是一种消费。因此,可将教育费用视为今日的消费和长远的投资,是为长远获利的今日支出;是为明日再生产而进行的今日消费。明确了教育的这一特性,在教育投资问题上就不该患近视病,要用长远目光看待教育投资。从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意义来说,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教育已经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马克思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即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源于工人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协作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生产资料发展程度和效能发挥程度、社会政治条件和自然条件。其中工人熟练程度,管理者的智力结构和创新能力,科学转变为技术的程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都同教育发展程度有着直接关系,据统计,本世纪初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粗放因素”,即增加劳动力人数、设备和投资,依靠科学技术因素只占5%左右。如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集约因素”,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即依靠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力量。目前它们在增长中的比重已达到60~80%,有的行业甚至达到100%。据对我国四个机械工业企业调查,工人受教育程度提高一个等级,如由小学提高到初中,或由初中提高到高中,平均劳动生率提高0.8%。这就充分说明了教育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2、教育在培养科技人才中的主要功能。(1)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进行科技与生产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人的知识和从事科技活动的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和训练活动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可以直接地把劳动能力本身生产、训练、发展、维持、再生产出来。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体力和智力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还具有较高的效率。特别是学校教育是人的劳动能力和科研能力生产和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育可以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经过有目的地选择、提炼、概括,教授给受教育者,使其能够较快地掌握和运用。(2)教育可以提高科技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这里所说的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科技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智力水平。而劳动者的文化、技术和智力水平的高低,在现代条件下,主要是由教育决定,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一般地说,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例。我国已就业的劳动者数量虽然非常多,但素质不够高。据调查,80年代初我国工业企业职工平均技术等级为二级左右,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初中,到了90年代初,职工中初中及以下水平的仍占全部职工总数的85%左右。可见,要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大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教育水平。(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所谓劳动力的形态,主要是指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是以体力形态、靠体力劳动为主,还是以脑力形态、智力形态,靠脑力劳动为主,也还可以解释为是以从事简单劳动为主,还是以从事复杂劳动为主。马克思指出教育可以“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就是说教育可以增加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的因素。教育可以增加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和劳动者脑力支出的比重,使劳动者从只有简单劳动形态的能力发展改变为具有复杂劳动形态的能力,或知识形态的劳动力。他们的科学知识和专门技术,虽然有一部分也来自于直接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但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物质生产过程的体力劳动因素日益减少,脑力劳动因素日益增加,出现了脑力劳动因素愈益重要,社会生产过程不断智力化、科学化的趋势,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也就愈益显著。据统计,现代生产在机械化的初级阶段,简单劳动,即体力劳动,与复杂劳动,即脑力劳动消耗之比为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时,两者之比为6:4,在全自动化的情况下,两者之比为1:9。据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