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教育理论都会与教师发生联系,但是以往大部分教育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只是在对教师提出要求时才涉及与教师的关系。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在我国仍没有多大改变,如《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发表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提出必须看到“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的意义”。这是对教师而言还是需要社会去认识的?该文中接着指出“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十分重要的是使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可见,这“生命质量的意义”仍然是对教师的要求而言的。 笔者有十几年中学教师的经历,不禁产生了诸多的疑问:如何才能让教师自觉意识到课堂教学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如何使上好每一节课成为教师“生命满足的愿望”?这些要求是建立在合理的教育理论实践与教师的关系之上,还是外部强加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不是会因距离现实甚远而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 教师是教育理论实践的主体,任何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规范只有建立在合理的关系之上,让教师能充分地认识、理解、接受,才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过去我们常把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规范当作教师应当然接受和遵循的,常因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而提出超越现实的要求,忽视教师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混淆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要求,过分依赖于教师创造性能力的发挥,结果一些理论或规范常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或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将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能否适应这种转变是其能否适应社会要求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元化,道德观念、职业意识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然要求在涉及教师的关系问题上进行调整。另外,我国正向着基础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军,而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要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因此,处理好教育理论实践与教师的关系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育理论实践与教师的价值关系 价值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问题,教师的价值体现直接决定着教师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教育理论实践的成败,因此价值关系是教育理论实践中与实践主体关系的首要问题。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论述表明,“价值”是一个关系的范畴,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另一方面是作为价值客体的物。作为客体的物对人之所以有价值,是在于它作为客体能够满足人的某些需要。这里所说的价值还只是指物对人的价值,即物的价值。要从价值关系讨论教师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必须从人的价值方面去考察。 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区别主要在于: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人具有二重性,即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人的价值,首先表现为人在与对象物的相互关系中寻找自身需要的满足,这是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基本含义。人作为价值主体,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不断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与对象物的关系中寻找有利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选择,这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在哪里活动,就在哪里寻求自己的主体价值,即使在人作为价值客体满足他人的需要时,他也在作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 人作为价值客体是指人作为客体去满足他人的需要,人作为客体的价值是由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的。人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总与他人相联系,在实现自身的价值时需要他人提供条件,他人提供的条件的扩展就成为社会条件,人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中实现的,因此,人作为客体去满足他人也是人的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作为客体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我们从价值关系来考察人的价值时,必须从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和作为客体的价值两方面去把握。过去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历史的原因,片面强调人作为客体的价值,片面强调为社会作出奉献,忽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忽视人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这种现象同样反映到对教师的要求上,而且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结果造成教师行为的分裂、人格的扭曲。 1990年前后,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脱离了教师岗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十分优秀的。对这些教师的抉择我们无可厚非,因为如果“把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人的价值大小的一个尺度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把社会满足其成员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一个社会的合理性的一个尺度”,②当在教育领域无法体现其主体价值时,这些教师去实现更能体现其价值的追求是合理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对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一方面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获得最优秀的教育,但另一方面很少有家长愿意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子女的第一选择。近年,师范成为一个“热门”的专业,这并不能说明教师的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经济转型期人们职业抉择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