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体会,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及其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就逐步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也与时代潮流、国际环境相适应,方向正确,步伐很快,富有效率,是很成功的,为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克服缺点,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前进,走向21世纪,创造新业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历次党代表大会、特别是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报告,都一致明确地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经过多年的宣传和学习,这也差不多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简单地说,教育的目的或全部工作,就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近年来,教育界对此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还创造了“素质教育”这个术语,用以表达这个意思。这种讨论十分有益,不仅推动着工作,而且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 在讨论中,提出了很多观点和方案,还出现了争论,怎样评价这众多的观点和方案及其争论呢?这显然是个人难以做到的,我想换一个视角,来讨论几个实际的具体的问题。 一、牢牢把握住科学知识教育这个中心环节 我们对“素质教育”可以赋予这样那样的涵义,或者可以这样那样地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在今天中国历史条件下,教育要提高学生素质,主要的和实实在在的事情,就是抓好科学知识教育。教育工作包括各个层面,当然不能说只是科学知识教育,它也不能孤立进行,必须跟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但科学知识教育乃是中心环节。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主要投向这上面。 首先,“素质教育”必定是很好地适应我国社会要求的教育。从我国社会发展及其教育的要求来讲,现实的迫切需要的东西,是科学知识。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越来越依靠科学知识。而我国这方面还是较落后的,掌握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数量还少,在全人口中的比例很小,广大的劳动者缺少科学知识,还有一定数量的劳动者是文盲或半文盲,从事物质生产或其他劳动,基本上仍然靠的是体力和手工式的技能,而不是科学知识。所以迫切需要科学知识。这些道理本来已不用多说了。但是,有讨论“素质教育”的文章、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权威”性的文章,对于这一点,相对而言似乎是轻忽的,所以还要反复讲。邓小平同志说过:“列宁多次强调指出:工人一分钟也不会忘记自己需要知识的力量。这个真理在今天更加显出它的重要性。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3、64、64、61、59、60页。)这些话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对于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指明了“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要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科学文化”,不仅不能是文盲、半文盲,而且也不能只是有一些生活经验、活动技能、一般常识,而必须掌握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劳动者创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无论我们怎样解释“素质教育”,它总要满足这个迫切要求,把科学知识这个武器授予劳动者。这是很实很硬的东西,半点虚不得,也软不得。 其次,“素质教育”必定是很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也决定了它必须把科学知识教育摆到最重要的地位。我们经常引用马克思的名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所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就是:把教育、科学知识投入生产劳动、交与劳动者,劳动者享受教育,掌握科学知识。不讲科学知识,或只讲经验、技能,那就没有什么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谓提高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方法,就是说劳动者掌握了科学知识能够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那段名言的再一层意思,则是讲把教育、科学知识交与劳动者,或劳动者掌握科学知识,又是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引伸到学校教育,这就是说,学生必须切实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才可能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德、智、体的发展都要以科学认识和深厚的文化为基础。它表现于两种情况:其一,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活动过程本身,同时也就是认识世界,接受文化熏陶,德、智、体等素质发展的过程。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活动过程,乃是占有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的精华的活动过程。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凝结着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事物的特性、规律等),而且凝结着人类主观精神,包括能力、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等。学生学习和掌握它们时,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简化的再现、重演等活动,也就获得这些方面的发展。当然,多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活动过程中自发地、无条件地实现的,为此,教育科学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其条件和机制。例如,知识本身需要不断更新,确实内涵丰富,结构合理,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通过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相互联系和转化,不断构建学生主体活动,等等,但决不能撇开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而谋求什么这样那样的“发展”。科学知识发展到当今时代更富有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丰富的文化内涵;相对来说,如果局限于学习一般生活经验、感情常识之类的教学内容,则会降低学生认识的起点和水平。例如,要想发展学生的能力,如果不要求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科学知识,就会落空,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说”就给了这个教训;而如果只让学生学习一些经验知识、生活技能,学生可能会获得一些初级能力,近期颇见成效,但从长远和根本上说,不能很好地发展其高级能力如理论思维能力、真正的创新能力等,这是实用主义教育的教训。其二,我们的青少年切实地学习和掌握了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以后,就为他们不断提高素质,成为“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怎样“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何而来?它是科学的产物!这是列宁早就精辟地阐明了的。“道德”、“纪律”等也莫不需要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才能达到自律、自觉的程度。与上同理,在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理想、道德、纪律等等,也不是无条件的,例如,要真正消化理解,特别要和社会生产劳动、革命实践相结合,并且要经过长期的过程。但是,如果不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或只凭经验、常识、活动或口号,那是不够的。邓小平同志在20年前说道:“编好教材是关键”,“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要“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注:《邓小平同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2、60、60、25页。)邓小平同志这些论断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并且是反复强调的一贯的思想,与马克思那段名言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他引证列宁并加以强调的“知识的力量”,既是改造客观世界(增加社会生产)的力量,又是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发展)的力量。这是一条极其深刻的科学原理,对于教育工作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无论怎样解释“素质教育”,只要追求全面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实实在在地进行科学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