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终身学习的社区环境 社区营造的目标在“造人”,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造人”。可惜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主事者太过于投入活动的规划,因而遗忘了造人的目标;同样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主事者过度重视学习的效率,因而迷失了学习的目标。我们的社区建设,希望能够提供一个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却从不关心“谁,什么样的人”要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如同现代的父母亲拼命地为子女构建一个物质环境舒适的“家”,却遗忘了“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到头来因为子女让他们伤心,因而将辛苦建立的“家”给毁了,或是这些令他们痛心的不孝子女将他们辛苦建立好的家给毁了。 在家庭营造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唯有“人”,才是整个家庭的核心。我们的重点,不在营造一个父母或社会认为舒适的家庭环境,而是让“子女”在这个家庭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自我的成长。同样,在社区营造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唯有“人”,才是整个社区营造的核心。我们的重点,不应该只在营造一个政府或民众主观认为舒适的社区环境,而是让“民众”在社区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得到启发,受到重视,获得参与,赢得赞美,发展出他的公民意识与社区认同,从而将他的生存意义与生命的开展,能够与社区的生存发展结合在一起。 生活本身就是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个人自发而有意识的学习,可以让他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教育,社区生活中的种种境遇都是学习的过程。让人人可以快乐地去学习和生活这便是本文所强调的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二、当前社区终身学习环境的问题分析 (一)社区建设中缺乏民众的学习 以前的社区工作在搞“工程建设”,现在的社区工作虽在“动员群众”,却离造人的目标相去甚远。在威权体制时代的社会,“社区”的概念只存在于政府宣传的标语与学者的脑袋之中,社区建设当然也就成为修水沟、筑马路,盖社区活动中心、老人俱乐部等,而居民在观看政府施工的过程中,将营建工地上的水泥、钢筋、砖瓦、电线、缆绳、塑胶管等建材偷偷搬回家。我们的社区,让民众学到了什么? (二)学校教育的弊端在于疏离社区生活 当前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乃在于学生家长与学校疏离,学校教学与社区疏离,学生学习活动与生活疏离。学生家长将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负担,使得学校的努力缺乏家长的配合与协助;学校教学与社区疏离,将教学局限在教室之内,窄化了学生的学习经验,更脱离了社区需求与社会脉动;学生的学习被困在教室之内、书本之中,不但耗损其求知的好奇心,更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侏儒,丧失转化知识成为服务社区的动力,连自身的生活能力也付诸阙如。 (三)众多人民在离开学校后难再学习 这是一个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种知识的半衰期缩短,如果不再继续进修,将难以应付工作与日常生活的需求。可是当前的正规学校只提供应届学龄者就读,升学联考窄化了在职人士的就业通道,社区内又缺乏各种可以学习的机会。 (四)民众对于自己的学习缺乏主导性 政府所办的学校教育是以用人的观点来决定科目与数量的,民众只能从公办学校中去争取学习的机会;对于民众个人真正需求的教育,并未提供任何渠道来满足。而民众集资办学的条件,往往受限于政府各种法令的束缚,如对于师资的规定、文凭课程的规定、学分的规定、修业年龄与年限的规定、资金与人事的规定、校地规模与位置的规定等。私人兴学已经与公办学校无异,同一模式的教育,如何应对多元变迁的时代趋势? 三、社区终身学习陷入困境的政策分析 现代的社区政策,在政治高层本土化的政策考量之下,产生了教育本土化、文化本土化、政治体制本土化倾向,就连人才培育也要本土化。而这一切更是以“社区化”作为落实的指标。 社区化原本的内涵,具有将原本属于基层民众的权力,回归到基层民众手中的倾向。然而在政治势力的基层动员下,社区便成为各政治势力角逐的最佳场所。 分析社区终身学习的困境,大抵有下列四项: (一)政府将学校塑造成制造文凭的唯一合法机构 台湾社会受文凭主义蹂躏已久,人们迷信学校教育所颁发的证书,不愿相信靠个人自学努力所获得的学习成就。学校,尤其是政府所办的学校,受到社会民众热情的拥抱。这并非是学校教育无懈可击,而是政府将学校塑造成制造文凭证书的唯一合法机构。政府机构用人取才以文凭为重要的标准,神化了学校文凭的权威地位。广大的台湾民众,如果想要在这个社会生活,争取向上流动的空间,接受学校教育便成为必经之路。 如果要解开文凭主义的紧箍咒,一定得先解除学校作为制造文凭的唯一合法机构,让具有条件的民间团体也可以颁发文凭;或承认学校以外的学习活动,具有与学校同样的功效。 (二)学校社区化只重视利用社区资源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校将校园设施向社区民众开放,并制定了使用设施的收费标准,并将所收费用缴库。这使学校管理者增加麻烦,让没钱的社区民众止步,让有钱有势的地方士绅藉机谋取暴利,社区民众并未真正享受到好处。 教育行政单位在得知学校人力缺乏、外务繁多时,立即将义工使用列为学校社区化的要项,大量征用社区民众和学生家长,奉献心力、财力、体力和社会影响力。然而民众在被学校使用之后,到底获得多少实质的学习与成长,并未受到教育单位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