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

作 者:
喻晓 

作者简介:
喻晓 北京大学区域科学中心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体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就着手于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要创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体制。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参见汪海波《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这种体制,传统的观念认为是“苏联模式”,即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高尚全《中国经济制度的创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苏联模式对我国有很大影响。但是,两者不能等同起来。即使在“一五”时期,也没有完全照抄苏联的做法。这种经济体制的优点,除了吸收苏联模式中的可取之处外,主要来自按照我国实际情况所作出的创造,例如: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把一些公私合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的补充,发展农民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实行部分的间接计划,计划形式较灵活,有的类似于指导性计划或政策性计划;注意运用价值规律,对某些生产和流通,从价格、税收和供销关系上给以调节。

      这种经济体制的缺点,主要是集中过多、统得过死。具体表现在:(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形式渐趋单一化; (2)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的权力过大,企业的权力过小;(3)直接计划的范围过大,割断了地区间及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 (5)财务的分配,中央的比例偏高,地方尤其是企业的留利和超收分成比例过低;(6)对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得少、限制得多, 不利于发展商品经济;(7)用工形式也单一化,职工工资除统一规定调整外, 没有机动的余地;(8)消费品的定额配给逐步扩大, 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小。这些缺点,正是带有供给制因素的集中计划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后来提出的改革方案,着重于调整条块关系,没有跳出老框框,没有解决给企业以自主权这个要害问题,不可能调动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把经济搞活。

      二、1958~1976年间的经济体制

      “大跃进”时期,“左”的思想占了上风,经济决策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错误。服从于实现“大跃进”的目标,经济体制也有很多突然的变化(参见周太和主编《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编第2、3、4章)。

      对于“大跃进”的错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逐步发现后,曾经在多次会议上讨论纠正,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当时,肯定了社会主义阶段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仍起作用;批判了企图过早地取消集体所有制与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界限的看法和做法;批评了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与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界限的空想;认识到“大跃进”的主要教训是没有安排好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综合平衡;等等。于是,决定采取若干措施,例如:调整人民公社内部的所有制结构,制止社员之间的平调并承认小私有,调整城镇手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经营规模,上收一部分企业和调整地方的经济管理权,强调建立各种责任制,以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根本扭转“左”的倾向。在庐山会议后,开展“反右倾”斗争,又恢复和发展了“左”的错误,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人民生活受到影响。

      针对“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这个方针, 到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得到了全面贯彻。

      在调整过程中,还对体制改革进行了若干探索,例如:(1 )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在工业、交通部门,按照专业化协调的原则,办了一些全国性的、地区性的和地方性的公司。(2 )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按照工业的“七十条”,要求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等。 (3)改进物资管理,要求对生产资料参照商业部门的做法,合理安排流转环节,按照经济区设供应网点。(4 )试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即固定工与合同工、临时工、亦工亦农并存,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并存。(5)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 在继续加强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逐步把一些该由地方管理的事情下放给地方管理,包括计划留有机动和提高财政预备费的比例、给予调剂物资分配的权限等。调整时期的体制演变,针对以调整为主的任务,强调集中统一,取得了很大成绩,经济很快恢复,效益逐步提高,出现了以前少有的好形势。

      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体制

      十年动乱中的体制变动是在极不正常的状态中进行的,不仅没有克服过去存在的弊端,有的甚至发展得更严重了。这一时期经济体制的特征是:

      1.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上,以最后实现统一的、唯一的全民所有制国营经济为目标,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鼓吹“越大越公越好”。通过合并、升极和“穷过渡”,集体经济不断削弱,个体经济日益衰亡,所有制的结构和形式越来越单一化了。

      2.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国家手里,虽然几经下放和上收,但都是在中央和地方、条条和块块之间进行调整,从来没有改变企业无权的状况。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日益增强,经济运行中的行政动员因素增多,个人和家庭的职业和消费选择权也受限制。

      3.在经济活动的调节上,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安排,属于单一的计划调节体制,也就是以采取行政手段为主,产品统一调拨的范围扩大。其间,虽然有时注意运用经济杠杆,但是范围有限,尤其是价格被扭曲,使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4.在经济利益关系上,长期片面强调国家的统一利益,无视企业和个人的差别利益,造成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越来越严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