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开埠前后上海地价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档案与史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土地像其他货品一样,有它的市场,其价格升降,受到市场需求与供应两方面的影响。影响地价的因素很多,而在城市与乡村又表现得不尽相同。如在乡村,土壤的肥沃、贫瘠,水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收益,是田地价格的基础,也是引起田价差别的基本原因。在城镇,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则至关重要。上海是近代崛起的都市,近代上海市区形成后,其范围包括上海县城及周边的一些市镇(这些市镇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但大部分地区在开埠以前是田野乡村。探讨通商开埠前后上海的地价变化,蕴含的社会经济背景十分深厚,在某种程度上说,即是考察近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

      一

      清乾嘉时期,上海县城内外田地买卖已十分频繁,购地置产者主要是商人。其时,上海号称“江海通津,东南都会”,黄浦江上樯帆往来,十分热闹,“黄浦之利,商贾主之。而土着(著)之为商贾者,不过十之二三”。(注:(清)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本地商人能占十之二三,已经不错了。因为当时的上海已是五方杂处,客商云集。外地商人多了,就要在上海购买房地,“沙船十一帮俱以该商本贯为名,以崇明、通州、海门三帮为大,尤多大户,立别宅于上海”。(注:(清)包世臣:《安吴四种》卷第二,《中衢一勺》卷下,《海运十宜》。)船商致富后即落户上海。

      随着港口贸易的逐渐扩大,客商在上海的势力日益壮大。山东、关东、宁绍、潮州以及泉漳等地的商帮很早就意识到要在上海立足发展,必须设铺列肆,买房置地,“计在久长”。早在乾隆年间,潮州人便在上海县城内外大量购置房地。此略举数例:乾隆二十四年,契买郑国梁市房一所,坐址上海县二十五保七图、小东门外姚家弄口;乾隆二十八年,契买林如松等市房一所,坐址上海县二十五保七图、小东门外上塘街。以后,又陆续在这些地段契买房地多处。(注:详见《潮州会馆祭业勒契碑》,载《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1、252页。)

      因为牵涉到田地的位置,我们有必要了解开埠前后上海县城一带的图区分布情况。上海县城及四郊,主要在高昌乡二十五保,下辖十六图,其大致是:

      一图老闸北,二图老闸南,三图旧军工厂,四图晏公庙,五图城隍庙,六图侯家浜,七图小东门,八图大东门,九图西门外,十图西门内,十一图大小南门,十二图陆家浜,十三图斜桥头,十四图五里桥头,十五图草堂头,十六图大东门内。(注:同治《上海县志》卷一,“建置·乡保”。)

      县城周围则涌现出大量市镇,在南部,有龙华、漕河泾、梅家弄等镇市14个;东部,有洋泾、东沟、塘桥、三林塘等镇市8个;北面, 有老闸、新闸、引翔港诸市;西面,有法华、虹桥、北新泾等6个市镇。 (注:嘉庆《上海县志》卷一,“镇市”。)这些市镇,有的在近代成为上海市区的一部分。

      潮州商人所买的房地在二十五保七图,从位置上看,位于上海县城小东门外一带,靠近黄浦江,便于商人进出港口。“邑小东门外,沿濠负郭,皆闽广人僦居”,(注:(清)毛祥麟著:《墨余录》卷十五。)县城东门外一带乃闽粤商人集聚之所。几乎与潮州人同时,泉、漳两府客帮集会商议,捐资置买大东门外二十五保七图滨浦房屋基地,并很早就建立起他们的同乡会组织——泉漳会馆。后又在北门外二十五保五图圩地,建起泉漳北馆一所。当时泉漳商人的实力非常雄厚,购置了许多房地。

      会馆、公所是当时上海田地买卖的一大主顾。据统计,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之前,上海有各类公所会馆约25所。(注:参见《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507~509页。)这些会馆、公所从其筹建起,就设立了自己的管理机构,并有各自的经费来源。利用筹措到的资金,有的置买田产,有的建造房屋。其置办的房地面积多少不一,用途亦各异。如关东、山东两帮曾集资在上海县城西置田50余亩,“以为葬埋公地”。有的则买下来作为公所、会馆办公用地,或用于祭祀聚会。这些房屋、田地一般都作为公产处理。曾经有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藏匿原契、私行盗卖,为了防止此类情形的出现,许多会馆后来便将所置办的房屋田地,“查照底簿照录清册,呈案备考”,有的还请当地政府为此给示勒石,以保证这些财产“永为会馆香火公产”。(注:《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33、234页。)

      从各类会馆、公所购买田地的地段来看,遍及上海县城内外。至嘉庆年间,上海县城的街巷已达60多条,“街巷者,民所聚而居也。”(注: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建置·街巷”。)街巷数目之增多,便是城镇规模扩大与人口骤增的标志。当时各地段的地价已显示出一定级差。东门一带地价偏高,因为这里是上海的重要商贸区,“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于无隙地。”(注:张春华著:《沪城岁事衢歌》。)城郭东南隅,即靠近港口地带,出入方便,比户列肆,商号争相进购,地价自然很高。其他地段,而特别是城门之外,地价相对要便宜许多。因为存在着地价差异,一些会馆常常将办公用地选在城内繁华地带,而将义冢等设在荒僻之区。这样的例子就很多了:如浙绍公所,在乾隆年间,于县城北门内置地一处,建立公所;复于道光八年,置买北门外二十五保、过字圩旷地一方,“以备掩埋无力归葬之柩,谓之浙绍义冢。”(注:《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10、211页。)四明公所,道光年间买地北郊,广袤30余亩为义冢,而公所在小东门内康家弄、老北门内穿心街一带也置办房产。建汀会馆,初在上海南郊置地创义冢,后又在董家渡购买房屋,祭祀天后,名其堂为同庆。徽宁会馆、潮州会馆等莫不如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