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之二)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根蟠,1940年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836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50年代以来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讨论的继续和深入

      “文革”前研究较多的社会性质和分期、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新时期继续深入,出了一些很有分量的成果。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文革”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热潮,1980年和1981年就举行了4次以此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讨论会; 这些成果反映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1年和1982年出版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中。60年代即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开始编写的,由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多卷本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终于在1985—1993年陆续问世,其第一卷就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该书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相关的经济问题作了很有深度和特点的阐述。关于农业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新时期获得加强,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合著的《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是该课题迄今最系统深入的论著。新时期的讨论中,顾准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不可能生长出资本主义的观点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有的学者从反对西欧中心论,主张历史多线发展的观点出发,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提出质疑。

      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问题仍然经常为研究者所关注,贯通各代的土地制度史已有七八本问世,最有代表性的是林甘泉等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该书资料翔实, 论证深入,力图从史料与理论的结合上回答古史讨论中的一系列问题;此外还有赵俪生的《中国土地制度史》(注:齐鲁书社,1984年。该书以土地私有制逐步排除古老共同体和国家权力的干预和阻碍由浅化到深化为线索,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作了鸟瞰式的描述。)和李埏、武建国的《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等。断代土地制度史和个别具体田制的研究也硕果累累,如徐喜辰的《井田制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武建国的《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朱绍侯的《秦汉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傅衣凌的《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李文治的《明清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利用民间文书研究土地租佃关系的则有章有义的《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和杨国桢的《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等。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的讨论中,除国有论和私有论的两极外,又出现了私有权与共同体所有权结合论(注: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国有私有循环论(注:田昌五:《中国历史体系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和等级土地所有制说(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4 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新说。

      经过“文革”时期的沉寂,1978年10月,《历史研究》等单位在长春召开了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会,使该问题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再度成为热点。在讨论中,不同观点的各家继续阐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文革”前一度处于主流派地位的战国封建说受到的批评较多,主张该说的学者在重构其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发生了观点的分化,其中以田昌五的《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等一系列著作和林甘泉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1 卷以及他的一系列论文(注:如《古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 )最有代表性。魏晋说颇有发展之势,早在30年代即已提出魏晋封建说的何兹全,在新时期继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论据,推出《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等论著,被誉为该论的扛鼎之作。陈连庆也围绕这一主张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注: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收集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陈连庆教授学术论文集》上下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中。)。唐长孺在其晚年著作《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也亮出了魏晋封建说的观点。西周封建说在新时期的代表作是赵光贤的《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0年)和马曜、缪鸾和的《西双版纳傣族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该书的特点是运用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的材料与中原地区的西周社会作对比研究。),最近出版的王德培的《西周封建制考实》(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对西周封建说作了新的有力的论证。比较重要的著作还有主张秦统一封建说的金景芳的《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和陈振中的《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由于古史分期问题讨论长期得不到人们所期望的结果,有的学者试图突破老的套路,否定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奴隶社会,认为过去的古史分期讨论是失去大前提的讨论。由此引发出奴隶制社会是否人类社会发展必经阶段的讨论。关于这一讨论的比较重要的著作,“非必经论”有张广志的《奴隶社会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必经论”有胡庆钧主编的《早期奴隶制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不过,上述讨论80年代中期以后渐趋沉寂,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发生了转移。

      (二)新的讨论热点问题的出现——对传统经济特点及其近代化道路的再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