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钞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事业(之一)

——边钞问题研究之一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正林,1964年生,甘肃庆阳师专历史系讲师。西峰745000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先后发行的货币有光华代价券、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平衡贸易、稳定金融、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边钞发行过程中最基本的方针。边区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开展汇兑、代理金库、管理外汇和金银、发放贷款和建立信用合作社等六个方面。边钞的发行在陕甘宁边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边区的财政困难,巩固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扶持了边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边区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在政治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所说的边钞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行的货币的总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行的钞票有三种:皖南事变前,法币作为本位币流通,边区银行以光华商店名义发行“光华代价券”(简称光华券),作为辅币在边区流通;1941年2月,边区政府禁止法币在边区流通后, 边区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简称边币),作为陕甘宁边区的本位币在边区流通;1944年,边区银行又发行了“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简称券币),作为本位币在边区流通。对于边钞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事业的问题,有待于学术界的深入讨论。笔者不揣浅陋,就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研究,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一、边钞发行的政治经济背景

      政治方面。1937年7月至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形势总的来说,一方面,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另一方面,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事件,对边区进行军事封锁。

      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后,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共赴国难宣言》),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政府不仅承认了边区政府的合法地位,而且八路军的军饷由国民政府供给。在这样一个政治环境下,边区政府收回苏票,通用国民政府的法币。这样法币就成为在边区流通的本位币。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由积极抗日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 反共的政策。会后颁布了《异党问题处理办法》、《陕甘两省防止异党活动联络办法》等反共文件。为配合其反共政策,国民党不断向陕甘宁边区周围增加兵力,加强军事封锁。1939年,直接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北线有第22军、新编第1军、第4军等3万人;西线有第42军、第57军、 第11军、第12军、第81军等10万人;南线有胡宗南的第1军、第3军、第16军、第17军、第36军、第90军、第93军等近18万人。(注:《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 页。)包围边区的国民党军队不断制造摩擦事件,1939年至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制造了大小几十次军事摩擦事件,较为突出的是:陇东分区的两次事件;关中分区的旬邑事件和淳化事件;绥德警备区的国民党专员何绍南的叛乱事件等。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使边区的面积由129608平方公里减少为98960平方公里,人口由200万减少为约150万。(注:《陕甘宁边区幅员的说明》(1944年),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以下简称《史料摘编》)·总论》第1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10页。)1940年,国民党军队又在边区构筑了五道封锁线,北线两道,南线三道,西起宁夏,南临泾水,东迄黄河,绵亘数省。在这几道封锁线中,靠近边区周围的封锁线特别严密,不仅含野战工事,永久工事,而且每隔一定距离,依靠地形筑有碉堡,重要地段上由胡宗南的正规军把守。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对边区的财政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济方面。1937年至1941年1月的经济形势是:一方面,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争取外援,休养民力的经济政策,使边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民党顽固派在制造反共摩擦、对边区进行军事封锁的同时,还对其进行经济封锁。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 国民政府停发了八路军的全部军饷,使边区财政经济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

      1937年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政府每月发给八路军60万元(法币)的军饷,当时法币的价值较高,1元可兑银元1元。另有海外华侨及各方进步人士捐款给八路军,这两项就占边区1937年至1940年财政收入的70%左右。(注:《史料摘编·财政》第6编,第13页。)因此, 皖南事变前边区制定了“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的经济政策。在这一政策下,边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1940年,农业耕地面积达1174.2万亩,比1937年的862.6万亩增长了311.6万亩;粮食产量由1937年的111.6万石增加到1940年的152.6万石(注:《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第273页。); 其他农业经济作物如棉、麻、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提高了。工业方面,抗战前边区工业几乎是个空白,到1940年时,公营工厂已增加为9个,工人434人,资金523700元;生产合作社29个,社员1132人,股金135000元,产品种类300种。(注:1941年12月12日《解放日报》。)同时, 商业也得到了发展,从边区到各分区、县都建立了商业机构,各地集市贸易相继恢复和建立,商品交换十分活跃。尽管如此,边区的经济尚在恢复阶段,还相当脆弱,边区政府的财政税收极为有限,还不足以解决边区的财政问题。

      1938年武汉失守前,国民党对边区封锁较松懈,边区内外商人基本可以自由出入。武汉失守后,伴随军事摩擦和封锁,经济封锁也加紧了,边区与国统区货物流通几乎完全停止,除了消耗品,任何必需品如布匹、棉花、西药等都禁运边区,边区的土产如皮毛、甘草、毛织品都以各种办法阻止运出。1940年9月,国民党曾一度停发八路军的军饷。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给八路军的军饷彻底停发,同时海外华侨及后方进步人士的捐款也因封锁而停止汇兑了。国民党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军饷的停发,使边区财政经济陷入了巨大的困难,如毛泽东所说:“一九四○年和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磨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由于外援断绝,财政突然发生困难, 当时脆弱的边区经济,又不能完全解决财政问题,为了保障供给,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资本,满足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就得依靠边钞的发行。因此,在一定限度内,主动的有计划的发行边钞,来发展经济与解决财政,在当时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