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

——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建革,男,1964年生,现任职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得出三点重要结论。首先,在30年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家畜饲养业由于人口压力加剧而萎缩。第二,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常处于氮约束和水约束状态。第三,经济实力不同的农户在人力和畜力投入是不同的,拥有较多土地的农户投入较多的畜力、较少的人力,而拥有较少土地的农户则投入较多的人力、较少的畜力,但单位土地上的能投差异不大。华北农业发展过程并不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一种“过密化”过程。它应是一种生态变化过程,这种变化的特点是在人口压力下,人们被迫向较少地依赖畜力、较多地利用人力的技术转移。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人与生态环境关系角度研究社会历史过程,是一个新的热点,只是实证研究较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在于个案材料的取得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用。实际上,生态学家已取得了对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闻大中先生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50年代黑龙江省海伦县、以及《补农书》所代表的17世纪的嘉兴地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注:Wen Dazhong and David Pinentel:Seventeenth Century

      OrganicAgriculture in China:I.corpping systems in Jiaxing

      region.Human Ecology.1986.14(1).1-14.)。E.C.ELLIS也对太湖地区区域性的生态系统的变迁作了系统性的分析(注:E.C.Ellis and S.M.Wang.Sustainable Tai Lake Region of China.Agriculture

      Ecosystemsand Environment.1996.March22.), 其成果完全可为社会经济史学界所利用。本研究的范围限于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部分,主要目的是通过生态分析把握华北的农业生产力实态。有关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已很丰富,其中以黄宗智先生的研究较为显著,黄先生用吉尔茨的“过密化”理论系统地解释传统社会末期农业生产的变化过程,但其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仍属于描述性质的。本文所依据的主要资料仍同黄先生一样,但通过生态经济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却是不一样的。应该说,对生态系统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更有利于实态地把握农业生产力状况,而经济分析由于局限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反映出来的数据指标往往不够准确。因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相当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并未商品化,农民用自己生产的土粪施肥、投入自己家庭的劳动力,产量的相当一部分也自己家庭消费。所以,单纯的成本分析,难以全面地反映生产力实质,而生态系统的产、投分析正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同时,本文还对与生态系统相联系的其它的社会关系特点做了探讨。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一)人口、耕地与家畜

      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人和经过人工驯化的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和家禽等组成。一个地区的生物负载量是有限的,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这种限制尤为明显。在开发之初,人与动物饲养量可能协同增长,但当人口过量增长时,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增长特别是家畜的增长便会受到一定限制,甚至减少。根据满铁对北京附近地区的调查,民国时期各种牲畜的饲料量大体如表1所示。

      表1.各种牲畜的年饲料消耗量

      粗饲料精饲料

      种类 数量(斤)种类数量(石)

       马与骡玉米茎叶等 3 650 高梁 6

       黑豆 0.8

      牛 麦杆、高梁叶、粟杆 2 920 玉米 1.2

      驴 2 190 高粱 3.6

      资料来源: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产业部编《北支经济综观》,日本评论社刊行,昭和十三年五月,第208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役畜的粗饲料量与精饲料量是很多的, 足以与人争秸杆和粮食。尽管作物的秸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替代牧草资源,但由人口增长所引起的燃料需求的增加,也增加了秸杆的消耗,进而减少家畜的饲料。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华北平原的人口几乎达到了传统农业负载量的极限。民国时期,山东、河北的垦殖指数居全国的最高水平,分别达到48.28%和46.88%,人均耕地只有2.70亩和3.22亩(注:全国经济委员会刊:《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载于《全国经济委员会报告汇编》第10集,民国26年1月第6、12表。)。人口压力会使土地利用程度加强,荒地、草地资源减少,进而牧草资源也减少。Buck的统计表明,华北平原冬麦—高粱区的牧草地面积只占耕地数的0.5%, 有林木的牧草地、林地以及灌木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2.4%,Buck按牛1头, 马1头,猪5头,鸡百只折合1家畜单位计算,黄淮海平原每英亩的耕地负载0.19个家畜单位(注:John Lossing Buck: Land utilization inChina.Shanghai.University of Nanking.1937.(据日译本上卷,第283、286页,下卷第94页。),大约每32亩耕地负载一个家畜单位。人口数与家畜单位数的比值大约为6.67∶1。

      另外,人口增长也使土地进一步零碎化,每户经营规模变小,越来越多的小农户无力饲养大牲畜。据对河北省25 000农户的统计表明,占总数26.5%的5亩以下的农户其饲养的牛数占总牛数的比重不足1%;占总农户数21.8%的20—50亩的农户所养的牛最多, 占总数的42.11%;从养骡头数而言,5—20亩的农户群体, 并不是所占份额最多的群体,所占份额最多的是50—100 亩的农户群体(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北支那の农业と经济》,日本评论社版,昭和17年11 月, 第827页。)。这是由于养骡需要更多的精饲料和更好的粗饲料, 只有更大的经营规模才有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