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史、现代化和经济运行

——吴承明教授访谈录(1998年12月25日)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辑:中国经济史学科差不多走完了一个世纪的发展道路,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编辑部打算找一些知名学者从自己的学术经历出发,对中国经济史研究作些回顾和展望。吴老,您五六十年代即从事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参加主编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后来转到市场史的研究,这两项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最近又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现代化的文章。您能否谈谈您的学术经历,谈谈为什么研究重点有这样的转变?

      吴老:我最早是搞工业化研究的。这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那时我在重庆就研究过工业资本、工业资本结构等问题。工业化实质也是现代化,但不等同于现代化,它是1860年以后开始的。这些研究解放后停止了,转而从事现实经济工作。六十年代初接受了编写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任务以后,恢复了经济史研究,搞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时间提到明代后期。在研究中,我一开始就觉得用萌芽说明现代化是困难的。材料零碎,而且中断,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史料基本消失,难以作连贯的宏观考察。这是我后来转到搞市场史的重要原因,我1981年开始发表市场史的文章。研究市场史的好处是材料连续,发展转迹比较明显,尤其是价格材料,可以多少作些计量分析,从中看出市场的周期性。西方现代化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商业革命引起工业革命。这实际上是马克思的理论,《共产党宣言》就说到过。《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交往与生产力”,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生产都是从“交往”来的。西方理论家也是这样说的,这几乎成为定论。日本、四小龙的现代化也是从贸易开始的。中国也是这样,虽然现代化道路有曲折,16、17世纪闭关自守,没有抓住当时的机遇,但在对外走私贸易中仍有不少收获。当然规模是不行了。市场发展状况可以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兴衰。

      编辑:这样说来,您的学术生涯是从研究现代化开始的,经过一些曲折,仍然回到现代化研究上来了。

      吴老:是的,我一直都是在研究现代化问题。谈到现代化,存在几个假说:一种是“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同时存在的理论是“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后者是以马克思的理论为基础的,所以要研究资本主义萌芽。非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观点则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因此三十年代就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现在此说还颇有影响,如今年在香港开的一次现代化学术讨论会,百分之六七十的文章都持类似观点。说现代化等于资本主义化不能说错了;最近胡绳还撰文谈反对民粹主义,不能越过资本主义化。不过,我现在是采用希克斯的学说:“现代化就是市场经济化”。中国的资本主义经过了改造,57年就完了;而真正搞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采取市场导向发展经济以后。可见,资本主义化是可以避免的,而市场经济阶段则是不能超越的。

      编辑:在国内外学者中,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确实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现在常说“传统经济与现代化”,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就不等同于西方化,而对传统经济也不是全盘抹杀。

      吴老:有些学者把传统和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并不妥当。费正清提出“冲击一反应”的范式,是错误的,已为中外学者所摒弃。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种经济成分,现代这一块是从西方来的,这大体符合实际,但他把传统看成是完全消极的,不对,传统中也有促进现代化的因素。

      这个问题的分歧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三四十年代研究工业化的学者,有的主张全盘西化,如陈序经。但并不都是这样的观点。如谷春帆、刘大钧等,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搞中小企业。抗战时,大工业搞不起来,只能发展中小工业,搞技术改良,推广“七七纺机”,机器改良了,但仍采用手工操作,也能提高效率。我同意后一种观点。

      编辑:您研究现代化,强调发现与利用传统经济中的积极因素,强调内因论,看来是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的。还有,您强调市场需求启动了现代化过程,是否认为,经济发展都是靠需求导向?

      吴老:我不能承认这一点。我只是认为在16到18世纪这一段需求起了主要作用。在这以前还有好几千年。从游牧经济到定居农业,一般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是“斯密动力”——斯密重点讲分工,分工促进经济增长。也有人表示怀疑,是先有分工,后有交换,还是相反?其论据是,斯密认为分工是由交换来的。其实,斯密只谈到交换度(市场范围)决定分工度,最早的分工是交换能力而不是由需求引起的。如有人有能力做工师,就从整体的生产力中分离出来。总之,在现代化因素出现之前,不一定是需求推动经济进步,很可能是生产推动。但我对古代史没有研究。现在提出扩大内需,又是需求决定生产了。

      编辑:您认为经济史主要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进行研究?

      吴老:我认为经济史研究主要是研究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效率。运行包括了生产力,机制主要是生产关系。经济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经济机制的不同。经济机制不能老变,需要稳定下来,制度化。制度有大制度、小制度。小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等,大制度如奴隶制、封建制,是体制的问题。王毓铨说,制度就是国家。由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主要是制度变迁。实现制度变迁可以用革命的手段,也可以不用革命的手段。当然,还应注意文化的作用。

      编辑: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提法,能不能作进一步的解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