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棉织业的勃兴及其历史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贤春,男,1931年生,(武汉)湖北大学(邮编430062)人文学院副教授; 陈虹,女,1974年生,(武汉)武汉晚报(邮编430010)编辑。

原文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早在两汉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已有棉花种植和棉纺织生产,后历经魏晋、隋唐、下迄两宋,它的发展仍然局限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元朝时,我国的棉织业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速的勃兴。元代棉织业勃兴的历史意义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改进了衣着质料,丰富了元朝人的经济生活。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元代棉织业的勃兴

      海南和云南两地是我国境内棉织生产最早的地区。海南的种棉织布始于西汉武帝末年。云南的棉花生产在东汉初年已见端倪。到南朝梁武帝时,四川和新疆亦开始种植棉花了。两宋时期,海南的棉花又移植到闽广地区(注:赵翼:《陔余丛考》。)。

      我国人民种棉织布从汉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算起,经魏晋、隋唐、两宋几个朝代,到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共计1366年,才由海南岛扩展到闽广地区。可见它的发展的确是蹒跚前行,步履维艰。

      蒙元立国后,由于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积极鼓励农桑,大力提倡种棉等一系列重农政策,使元代的种棉与棉纺业获得了迅速的勃兴。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地区分布方面来看,元代棉花生产和棉纺织业已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

      元朝时,江浙行省不仅是著名的产粮基地,也是盛产棉花和棉布的地区。根据现有材料,江浙棉花产地大致有:

      金华 元朝官员程钜夫在《送人赴浙东木绵提举》诗中说:“曾历金华三洞天,风流历历记三川,……访古但闻羊化石,因君又喜木生绵。”(注:《元诗选》乙集·程钜夫。)程钜夫(1249~1318),名文海,建昌南城人。至元十六年(1279)授翰林应奉,武宗朝,官至翰林承旨。金华为浙东婺州路辖县。该诗说明元朝初年婺州金华地区已在植棉和纺织。

      杭州、泉州 元贞元年(1295),元朝政府开始在杭州折收木棉。大德七年(1303),元朝政府又派人“前来杭州、泉州等处,催办胖袄”(注:《元典章》卷三七《兵部·铺马不搬运诸物》。)。胖袄就是棉袄。说明元朝初年,杭州、泉州的种棉纺织生产已有一定发展。

      瑞安州、句容县 大德十一年(1307)瑞安州“民户吴瑞告状本州王同知下乡体覆折收木绵,取受钞定”(注:《元典章》卷十六《户部·枉被赃诬停职俸例》。)。《元典章》卷四九载:至大四年(1311),句容僧人华祖仁被盗去“棉线三十两,红绢一匹,又苎布一匹”(注:《元典章》卷四九《刑部·僧徒偷盗师叔物件刺字》。)。

      镇江《至顺镇江志》卷四载:“布……近土人亦有木绵为布者。”说明元文宗至顺年间(1330~1332),植棉纺织生产又发展到镇江地区。

      嘉定州、平阳州 王逢《简夏嘉定》诗云:“百里绕吴烟,重过喜地偏,……暮汐蛏开甲,秋原木放绵。”(注:《元诗选》辛集·王逢。)嘉定州为浙西平江路辖地。王逢(1319~1388),字原吉,江阴人。至正中,尝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诗当作于至正年间。陈高在《种橦花》诗中说:“炎南有橦树,衣被代蚕桑,舍西有闲田,种之漫成行。”(注:《元诗选》庚集·陈高。)陈高(1315~1367),字子上,温州平阳人,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授庆元路录事,诗作于未仕之前。以上材料说明,元朝末年平江路嘉定州和温州路平阳州种棉织布已有相当的发展。

      松江府 《辍耕录》载:“松江府东面的乌泥泾,“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当地群众为了维持生活,遂从闽广引种了棉花。但在初期,棉纺织技术十分低下。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在元贞年间从崖州回到故乡乌泥泾,带来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和织布方法,并把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使织成的被、褥、带、帨都有图案,深得时人的喜爱(注: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四《黄道婆》。)。在黄道婆的带动下,松江、上海一带的棉织业很快发展起来。

      除上述地区外,两浙的嘉兴路、江阴州、庆元路都种植了棉花。其中庆元路的土产还有吉贝布、木棉三幅布罩、番花棋布、崖布等项(注:《(至正)四明续志》卷五《土产·市舶物货》。),名目相当繁多。

      福建 前文说过,两宋时期,海南的棉花移植到闽广地区。入元以后,福建的种棉纺织不是个别地区得到发展,而是“诸县皆有”(注:王祯:《农书》卷十《百谷谱·木棉》、卷二一《农器图谱》。)。说明福建的棉花生产发展异常迅猛。

      江西行省是仅次于江浙的第二大产棉省份,江西棉花主要产地是:

      吉州路

      史载大德十年(1306 )元朝政府在吉州路一次和买木棉66200多匹(注: 此数系史学通等根据大德四年元政府在吉州路收到的和买税钱和当时江西棉布市场价格折算而成。参见《元代的植棉与纺织及其历史地位》,载《文史哲》,1983年第1期。)。吉州路领吉水、 安福、太和、永新四州,庐陵、永丰、万安、龙泉、永宁等五县。另据《江西通志》载:大德四年(1300),王祯在永丰县推广木棉种植,他“以农兴学为务,常买桑苗及木棉子导民分艺”(注:《江西通志》卷六三引《元诗选·王祯小传》。)。至大四年(1311),永丰、万安的夏税中有木棉布匹等物。万安县还“收到税钱至元钞二锭二十两二钱六分七厘”(注:《元典章》卷二二《户部·折收物色难议收税》。)。

      建昌路 《元典章》卷二二载:至大三年(1310),元朝政府从江西建昌路折收“木绵布七千匹”,“收点到税钱至元钞一十四锭”(注:《元典章》卷二二《户部·折收物色难议收税》。)。在建昌路一次折收木棉布七千匹,既反映元朝政府赋税之苛重,又说明该路植棉纺织生产已有较大的发展。

      临江路 《通制条格》载:大德六年(1302)四月,江西行省临江路申:“贫人冬衣布絮,依旧例每名支给土麻布二匹,稀疏岂能御寒,徒费官钱,不得实惠,合无支给木绵布匹,庶望贫民温暖。户部议得:临江路鳏寡孤独贫人冬衣,不出元拟土布尺数,抵支单线木绵……都省准拟”(注:《通志条格》卷四《户令·鳏寡孤独》。)。这则史料说明,以前由于棉花产量不多,贫民冬衣每人只支给稀疏的土麻布二匹,不能御寒。至大德六年,临江路棉花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棉布产量甚多,故贫民冬衣质料,开始使用棉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