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早期车辙及双轮车在中国的出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寻根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偃师商城遗址坐落在河南偃师市市区西侧,是一处著名的商代早期城址。1996年5月至199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在城东北隅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在南北长70米、东西宽15米的范围内,发掘出商代的城墙、城壕、道路、车辙、排水沟、夯土围墙、墓葬、陶窑、灰坑以及与铸铜作坊有关的遗存,出土了一批包括铜器、陶器和与青铜冶铸有关的陶范、铜渣等在内的商代遗物。这一系列考古发现,在商代考古研究以及夏文化探索等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车辙的发现是其中之一。

      一

      发掘所见商代城墙墙体为土质夯筑,残存高度城墙内侧为1.5~1.8米,外侧为2.9米,顶部宽度13.7米,根部16.5米, 墙体下部有宽大的基础。紧贴墙体内侧有护城坡,护城坡直接叠压城墙基槽和城内其他遗存,南北宽约13米左右,其高度由城墙根部向城内逐步递减,最高达0.7米。道路叠压在城墙护城坡之上,共有4层, 最底层的路土系在护城坡表层夯土面之上铺垫碎料礓石,经踩踏而成。在底层路土面靠近城墙部位发现两道东西向顺城墙并行的车辙遗迹。已发现车辙长14米,与发掘探方等宽。北道车辙距离城墙约0.2~0.3米,车辙轨距约为1.2米。 车辙痕迹呈凹槽状,口部一般宽约0.2米左右,深约0.03~0.05米, 凹槽内填满灰黄色粉尘土,土质酥松。凹面土质坚硬,凹槽两侧的路土因受到车轮挤压而变形,呈隆起状。同时有的部位发现车辙呈交错状,交叉点附近辙沟宽约0.1米左右。

      由上述发现判断,车辙肯定是由双轮车碾压所致;车的轨距只有1.2米左右,车体较窄;车辙与城墙相距较近,一般只有20~30厘米。很显然,它与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双轮马车有所不同。晚商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2~2.4米,有20~30厘米长的车。因此,我们推测,在偃师商城北城墙内侧商代路土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功用的车子。

      偃师商城究竟始建于何时?自偃师商城发现以来的十余年间,学术界就其年代与性质展开了热烈讨论,有偃师商城是夏末桀都、商初汤亳、商代早期陪都(或说两京之一)、商代早期军事重镇、太甲桐宫(或说早商离宫别馆)、太戊新亳、盘庚亳殷等诸说。虽然各说不一,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定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的城址。随着发掘和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众多学者更认识到,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不仅关系到偃师商城的性质,而且与夏商王朝和夏商文化的划分,有着密切的联系。

      1997年在多年发掘积累的基础上,我们正式确立并提出偃师商城商文化的分期框架,其第一期早段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商文化,它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商文化特点,另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偃师商城的始建和初始使用时期不晚于第一期早段。这类文化遗存的发现,不但证明偃师商城的早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晚期在时间上没有缺环,也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商文化的上限推定至二里头文化第四期阶段。这是因为,在这里发现的纯粹的商文化遗存,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它在河洛地区的出现、在极有可能曾做过夏王朝都城的二里头遗址之近旁出现,就应当标志着商人在当地的立足,亦即夏、商王朝已经更替。在不久前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前期考古年代学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可以作为夏商文化的分野界标;不少学者还认为,偃师商城是商灭夏以后所建立的第一个具有都城性质的城邑。

      发现于偃师商城第二期文化时期的双轮车辙,时代当属商代早期无疑。也可以说,商代早期,双轮车已经在中国出现并被使用。

      二

      起源于公元前30世纪初期,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或阿卡德的闪族人之车,被公认为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车;发现于今伊拉克古乌尔城,约公元前30世纪中期苏美尔人的战车浮雕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战车式样。许多学者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认为,苏美尔人所发明的两轮或四轮车是车之鼻祖,目前所发现出现于公元前30世纪初期之后世界其他古文明分布地域的车,其肇始之源都无一例外地追溯到古代两河流域。

      车(尤其是双轮车)在我国出现并在各地使用,过去最早可准确地上溯到商代晚期。这是基于现代考古学的事实,举世公认,因为考古学者在曾是商代晚期都城的安阳殷墟及其以外地域,共发现近百辆完整而实用的商代马车物证——战车。针对早之数百年商代早期是否已经有车这一“简单”问题,今人和古人之观点则发生分歧或者说是对立。《吕氏春秋》、《墨子》、《帝王世纪》、《尸子》、《淮南子》、《通志》、《文献通考》等古代文献,不但记载商代初期已有实用的车,而且记载这类车已经被成熟地运用于战争。然而面对言之凿凿的古文献,现代人因一直难以得到商代早期使用车的确切证据而郁郁不前。鉴于考古工作所限,学术界持商代晚期马车“西来说”者往往把晚商马车与同时期或更早的西方车相比较,所得结论多为:发端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车,在商代晚期时才辗转传入我国。也有学者通过对中国马车和世界其他地域的马车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后,认为中国的马车和西方马车在车的基本形制,如轮之大小、毂之长短、辐之有无或多少、辕之特征、舆之式样和位置,系驾之法,马具之组合与样式,兵士之设置和格斗方式以及车的演变轨迹和流行风尚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商代晚期的车子上还看不出来自西方的影响。秉承中国古史之传统观点,认为出现于中国的马车是本地独立发展起来的。但即使是目前所见来自中原以外中国境内车子对中土地带的影响,其时代也要晚至西周中期以后。

相关文章: